十月是家电销售的传统旺季,加之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即将于今年年底到期,各大家电卖场纷纷将之作为宣传噱头;部分市民为搭上最后几个月的优惠末班车,不惜买旧家电以换取补贴。这让家电销售屡创新高的同时,也让二手家电的价格水涨船高,市场火爆异常。不过,“以旧换新”变味成“买旧换新”,一方面固然暴露了“以旧换新”政策的漏洞,另一方面也表明,在缺乏相关标准的情况下,二手家电市场缺乏有效监管。
、京东等所有家电换新销售商场通用,最近一个月的销售记录竟然达到1518件。据众多买家评价,此凭证“相当好用”。
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些回收企业并未将回收的旧家电送往拆解企业,而是重新流入市场,从而虚开更多的凭证。网络卖家手中的大量“家电以旧换新凭证”,也是通过去二手市场淘取大量旧家电,再去指定回收站换取的。
监管真空存安全隐患
二手家电市场火爆,一方面暴露了“以旧换新”政策的漏洞依然存在。此前,央视3·15晚会曾曝光了以旧换新中的“骗补”的行为,商务部等相关部门也加强了监管。但由于缺乏明确标准,“买旧换新”买卖双方、商场三方自愿、且都有利可图,因此这种钻政策空子的行为一直屡禁不止,相关部门尚无法进行有效监管。业内人士表示,在“以旧换新”的实施细则中,并没有规定旧家电的成色、好坏,也没有说收购旧家电时必须出示相关凭证,更没有明确规定不能使用购买的旧家电“以旧换新”,因此顾客提供的旧家电是购买的还是自家的,根本无从判断。
事实上,以旧换新只是冰山一角,整个二手家电交易市场更是乱象丛生。随处可以买卖的二手家电,也从一个侧面暴露出二手家电市场的监管真空。
国家相关部门曾发布《旧货品质鉴定通则》和《旧货品质鉴定旧家用电器》两部行业标准,今年1月,我国正式实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6月份,商务部发布了《旧电器电子产品经营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对二手家电买卖“建档案”。虽有标准,但在执行时却大打折扣。小商小贩缺乏有效监管,导致大部分废旧家电被游离于监管之外。
目前,市面上的二手家电大都“身份不明”,很多二手电器都是废旧的零部件组装而成,根本就谈不上安全保障。对二手家电已使用的年限、使用中的维修等情况也很难确定,继续使用则存在更多安全隐患:质量参差不齐、售后服务缺乏、市场监管乏力等,消费者合法权益无法保障,且维权非常困难。
年底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或结束,家电回收将提上日程。家电回收涉及生产、流通、销售、分解等环节,治本方式是探索更加有效的回收体系,完善法规政策体系,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