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10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公布了该校的自主招生政策,“圆梦计划”中关于“考生资格”的一段表述引发广泛争议:被推荐的考生原则上要求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
王景曙(浙江 媒体人):为祖孙三代圆一个久远的梦,功德无量,该校的本质好意应该不难让人领会。他们旨在描绘一幅推动教育公平的美好图景。明文规定对“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家庭实行特惠政策,成为这幅美好图景的一笔浓墨重彩。然而,这恰恰也是“画蛇添足”的怪异之笔。
以家庭背景论招生资格,在太多的层面上明显经不住考量。首先,所谓“三代家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并没有具体交待,这里面就留下不无滑稽的扯皮空间。其次,单拿农村孩子与农村孩子比拼,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招生举措无益于破解城乡群体之间的教育不公。
当然,我们也看到,该校并不完全是针对广大农村孩子搞招生名额慈善大派送,而是通过设定学习优秀作为前置条件,这样既保全了自我利益,又传递出鼓励个人奋斗的价值取向。但基于假设,如果出现成绩排名全校第一的学生,却因为同胞兄姐此前已经考上大学而无缘自己朝思暮想的“人大梦”,将情何以堪?对于他而言,人生奋斗的意义无疑遭到了人为克扣。没有任何理由表明,他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然玉(广东 大学生):按照校方的解释,“圆梦计划”注重担当社会责任,探索解决基础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之间矛盾——只是,“三代有大学生”,与上述愿景天然冲突吗?之于自主招生,有限的“升学福利”,必得通过一套遴选机制分配。
但现在的纠结是,以何种标准分发指标,公众、校方似乎都缺乏明确认知。可以说,“三代无大学生”,恰是各方思维紊乱、共识无存的产物。在“雷人”的表述背后,该校的考量逻辑其实极易揣测:将深造机会给予最需要的地方!此等思路看似并无不妥,却无形间将“高等教育”视作“救济性物资”。其潜台词是,因为“亟需”所以“投放”……
那么,难道只有“三代无大学生”的家庭,才会渴望“名校学历”吗?事实上,“三代无大学生”,显然并不比“贫困”等标签更具感染人心的能量。而即使“三代无大学生”,该家庭也极可能殷实、富庶。因此,该校的误区在于,依照想象、主观圈定并不实存“最需要群体”。其后果是,所谓“教育救济”,因排斥寒门学子间,最充分、最公开的竞争,而变得暧昧不清、厚此薄彼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