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政策的持续调控,物价回落的态势已经基本确立。国家统计局11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 的销路难再次引起关注,可以看到,当内蒙古等地的农民们在为土豆销售发愁的时候,山东、安徽、辽宁、新疆等地又出现了白菜滞销的情况,价格从去年的1元多跌到现在的1毛多。虽然不少人都将这种农产品滞销归结为农民信息不健全、流通渠道有限等因素,以此提出各种应对办法,但是长期跟踪宏观经济会发现,这种现象其实每年反复出现,而在流通领域的痼疾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种种迹象表明,当前的政策转型与以往反危机的最终结果有着惊人的相似。比如1998年危机的时候,为了缓解企业生产压力,实施超低利率,虽然物价处于低水平,但是农村居民收入连续五年都不到6%的水平,农民增收异常艰难。2008年就更加明显,银行超幅度降息,货币宽松,农民收入虽然增长较快,但是在负利率状态下,收入是缩水的。
为什么每次遇到危机,农民的处境就会艰难?这是值得深思的,其中有农民自身的因素,但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在于,我们当前的收入分配体制下,劳动收入在要素分配中的比例越来越低,劳动者的贡献与收入不成比例,相反,包括典当以及高利贷的各种非生产经营的虚拟经济这一类要素获得的收益最高。可见,当前我们的金融市场有问题,这里不是指金融本身有问题,而是市场结构有问题。如果我们不改变目前的这种信贷管理体制,金融市场的畸形发展将难以解决。农业部日前的一项报告指出,虽然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收入要快于城镇居民,但是未来面临增收的压力非常大,其中之一就是政策因素。
所以,在调控持续深入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农产品这个最薄弱的环节,要警惕资本游戏背景下,危机成本向最底层的农民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