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物价已经开启新一轮下行周期,货币政策定向宽松和微调预期强化,管理重点从重视需求管理向重视供给管理转变。
国家统计局11月9日公布10月份 首席经济学家滕泰对本报记者表示,伴随下降通道到来,CPI将呈现“11月跌破5%、明年一季度跌破4%、明年6月份以后跌破3%”的回落走势。
李永森则对本报记者表示,物价回落说明前期的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已经显现,但是通胀压力依然存在,比如食品价格仍然较高、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上升压力,还有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等因素,对未来的物价和通胀压力还应持续关注。
调控方法转变
“在CPI不断回落的基础上,货币及宏观调控政策已然开始了预微调。”在滕泰看来,伴随物价趋稳态势的显现,当前调控的方法已经明显转变,管理重点也已从重视需求管理向重视供给管理转变。
“通过促生产增加供给,既能保增长也可平抑物价。”滕泰认为,早前的调控重点在于“紧缩”管理需求,“紧需求”、“紧货币”也带来了诸如中小企业资金命悬一线、民营企业资金紧张、民间高利贷盛行、资本市场长期低迷等一系列副作用,伴随管理重点向供给管理的转变,“紧缩”需求管理带来的“调物价与保增长”的矛盾也将不复存在。滕泰表示,随着管理需求发生转变,后续对物价的调控重点将放在增加供给和整治流通环节上。
就此,王小广认为,从流通环节降低成本、打击炒作违规行为都是值得肯定的,但要从2004年、2008年以及今年以来的三轮物价波动中认清重要教训,即在价格出现大幅上涨的时候不要通过政策刺激大幅增加生产。
王小广强调,重点对针对食品价格对物价进行总体调控需要坚持两个原则:第一是在价格上涨过高的时候对承担者(消费者)中的中低收入群体给予与物价挂钩的补贴,与此同时避免政策刺激增加养殖农副产品;第二是在物价下跌的时候一定要采取“托市”措施,让生产者有钱可赚,避免出现大幅减产,继而导致后期价格的大幅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