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范建军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温州引发的“跑路潮”引起热议,关于民间信贷危机的报道占据了各大财经媒体的重要版面,其中商业银行如何发挥作用成了人们重新思考的问题。针对如何解决 业特有的一种信贷文化,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信贷文化?这种现象给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哪些隐忧?
范建军:我国的商业银行每到月末、季末、年末就有多种业绩考核和监管考核,而许多考核业绩往往和员工的收入挂钩,因此,国内商业银行确实存在在月末、季末、年末等关键时点人为地扩大资产和负债规模、调整资产和负债结构的现象。这种现象给银行业带来的直接问题是数据的失真。大家知道央行制定货币政策是根据相关数据进行决策的,而一旦数据失真则会导致决策者对经济形势做出误判,引起比较严重的后果。
民间信贷面临崩盘根源于房地产挤占了大量资金资源
中国经济时报:最近,温州“跑路潮”严重,民间信贷面临崩盘局面。对此有人认为是政府目前的货币紧缩政策造成的,导致商业银行钱贷不出去,而同时中小企业贷款无门而不得不求助于民间信贷,于是专家呼吁政府要立即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学者马光远则认为单纯放松银根是害中小企业,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另外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治理面临崩盘的民间信贷这个烂摊子?
范建军:当前在温州等地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高利贷危机,在我看来,虽然根子是今年以来央行货币政策持续收紧,但最直接的原因是政府所采取的通过切断房地产商资金来源迫使其降价销售的政策。由于不给房地产企业贷款,它们只能到市场上去借高利贷。要知道,一直以来,民间高利贷市场都是中国中小企业最重要的融资场所,房地产企业把民间高利贷市场的钱都吸走了,中小企业当然“哇哇”叫了。根据央行的数据,今年商业银行(正规渠道)面向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和增速远远超过往年(贷款增速29%)。在正规渠道贷款供应远超平常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反而觉得资金比任何一年都紧张,这是非常不正常的。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上半年,房地产企业虽然已经很难从银行贷到款,但仍可通过“银信合作”渠道融资。房地产企业通过“银信合作”渠道融到的资金超过2万亿元。2010年7月银监会关闭了“银信合作”融资渠道后,房地产企业只能将融资触角伸向民间高利贷市场,而在高利贷市场,中小企业是无法和房地产企业竞争的,因此,各地出现了因高利贷资金断裂而引发的“跑路潮”。
对于政府所采取的通过切断房地产商资金来源迫使其降价销售的政策,我个人是持否定意见的。难道中国的房地产只干两三年?不给房地产企业资金,它们还会建房吗?在刚性需求约束下,供给没有了,长期来看价格能跌下来吗?
由于中小企业在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针对目前的形势,10月13日国务院出台了对中小企业进行支持的“国九条”,从金融和财税两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尤其是提高小型微型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这两点对中小企业关系重大。但我认为中央应针对中小企业制定更多长期性的扶持政策,特别是政策要有延续性。
中国经济时报:你认为在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范建军:我非常同意中心一位专家的意见,说我国的商业银行与国外的著名银行相比更像个当铺,无论什么人借款都需要资产抵押,很少发放信用贷款,实际上,发放信用贷款才是商业银行的主业。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我国商业银行既缺乏进行风险定价的能力,也缺乏进行风险定价的激励机制和外部环境,导致在资金分配上缺乏效率。另外,由于国内银行市场是卖方市场,加上利率受到管制,结果导致我国银行业竞争性严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