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野蛮生长”的券商们被捆绑得太久了。
因此,今年4月,中国证券业协会组织的那次会议成为了券商大佬们齐聚一堂的诉苦大会。在银行、信托、保险、基金业迅猛发展的这些年,券商业长期徘徊在2万亿的规模。在风险防控的背景下,发展的手脚也被捆缚住,整个证券业正在加速“边缘化”。
现在“悲愤”诉苦的券商老总们看到了希望。10月下旬,一份《关于进一步完善证券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有关审慎性监管要求的通知》由证监会下发各地证监局,同时《证券公司业务(产品)创新工作指引(试行)》的文件也悄然出现在了中国证监会的网站上。
这两份看似没有直接关联的文件,其实核心内容都是立足于券商业务的创新上。文件中证监会鼓励券商大胆推进业务创新,只要严格报备,在合法框架下即便出现风险也基本免予追责。
在IPO申请中增加投资咨询业务、财务顾问业务及新业务三项新业务指标并大幅降低标准,以形成创新收益的出口,亦为券商创新打开净资本提升的融资空间。
2003年开始的证券业大整顿,众多大券商破产倒闭,证券业受到严格监管。“风险监管达到了目的,但是发展却又受到了束缚。”一位从事一线经纪业务的券商营业部总经理说,“证券公司规模偏小,而且依然靠天吃饭。”
国泰君安分析师梁静认为,券业拐点业到来,2012年将从规模驱动进入创新驱动阶段。
创新与IPO
被业界称为“券商诉苦会”的那次会议12天之后,时任证监会机构部主任的黄红元(现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一副总经理)带相关人员到证券业协会调研并听取意见,并开始全面着手对证券行业放松管制的监管思路调整。
上述两个文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的产物。据了解,券商IPO申请新标准一文,已经下发到各地证监局并抄送证券业协会,未来各地证监局将以此来掌握审核把关券商上市。
随即《证券公司业务(产品)创新工作指引(试行)》一文,也于10月27日出现在证监会网站上,但只是低调放于工作动态一栏中,也未见知会媒体进行报道。
北京一家券商业内人士认为,券商的创新业务将得到实质性推进。
券商IPO申请新标准文件规定,申请IPO的券商经纪、承销与保荐、资产管理、投资咨询、财务顾问及新业务中,衡量“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的指标为:应当至少有两项业务净收入(综合收入)近两年均位于行业中等水平以上或至少有一项业务位于行业前十;“具有良好的成长性”的指标为:上述六项业务中应当至少有一项业务净收入 (综合收入)增长率近两年均位于行业中等水平以上。
同时该文件还指出,上述主要业务中有两项业务净收入(综合收入)近两年均位于行业前十名的券商,可不要求其“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如两项业务净收入(综合收入)增长率达标,则可不要求“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另外,申请IPO的券商必须在经纪业务、承销与保荐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三项业务中有一项业务近两年均位于行业中等水平以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证监会对于券商风险控制和同业竞争的放松,文件中一参一控明确作为券商IPO申请的前提条件。
“放宽券商IPO申请标准,明确指向就是鼓励券商自主有特色的发展。”一位证监系统官员向本报明确表示。
据了解,券商创新指引以及IPO新标准两份文件是黄红元在机构部主任任上提交的调研答卷,在其赴任上交所第一副总经理之前推出,由此开启券业放松监管转变第一步。
而券商创新指引这一文件看起来明显与前一文件极具关联关系。从两份文件的互补性、关联性和未来的延展性来看,也能看出监管层对于券商发展的通盘考虑和深思熟虑。
券商创新指引这一文件指出,合理区分证券公司创新失误与违规行为。对于创新中出现的失误和风险,如该创新事项已经监管部门同意,证券公司不存在故意违法违规行为且及时报告、迅速纠正,主动完善创新方案,并平稳有效消除不良后果的,监管部门不予追究。
这一提法与此前严控券商创新、小心防范业务拓展出现的风险相比,为券商的发展打开了上升的巨大空间。
同时还要求,根据创新试点的不同阶段和进展情况,适时调整降低初期确定的、高于常规业务的风险控制指标要求,在充分发挥风险监控作用的前提下,适应证券公司创新需要。在分类评价指标体系中合理设计考核证券公司创新能力的指标。积极研究探索创新的保护机制,并鼓励证券公司建立促进创新的绩效考核评价激励机制。
这意味着投资咨询、财务顾问、券商直投、融资融券、衍生品套利交易、新三板等各项创新业务均有可能在不同的券商开花结果。这将打破券商盈利模式单一、雷同的局面。
形势所逼
从2003年证券业整顿开始,对券商严厉的监管态势已延续八年。八年前券商里面的一些“坏孩子”给证券市场带来非常大的损害。那时候,证券全行业亏损,大量券商挪用投资者保证金、违规国债回购、违规代客理财、坐庄操纵股价等,已形成巨大系统性风险。
2003年8月证监会召开“证券公司规范发展座谈会”,会上提出让证券公司“规范发展”,由此开启了行业整治风暴。
在当时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和当时主管机构监管的庄心一决心整顿券商,随后出台严厉的监管法规和强硬的行政手段对券商进行清理、兼并和退出。
2007年结束的券商综合治理,证监会累计处置了31家高风险公司,清理账户1153万个,亦令证券行业经历了最为严厉的监管时代。不管是分类监管还是净资本考核,乃至创新试点选择,都带有明显的严控风险烙印。
国家付出成百上千亿的代价把券商行业重新拉到规范发展的轨道上。
2007年,券商综合治理收官,券商行业在风险防范上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风险防范上的谨慎,以及银行、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行业更快速的发展,严重积压了证券公司的空间。
券商们依然过着经纪、保荐承销、自营三大传统业务靠天吃饭的日子。以净资本为监管核心的监管也被指杠杆化率过低。
一组数据显示,银行业总资产已经100多万亿元,保险业约6万亿元,基金业约3万亿元,证券业却长期维持在2万多亿元的水平。
同时,统计数据显示,银行理财约7万亿元,信托也有2500亿元,证券业资产管理规模仅为1274亿元(证券业协会估算为1866亿元)。这些冰冷数字的背后是,券商最有竞争力的这一传统领域里已经远远落后于其他金融业。而在投行这一券商核心业务上,现在也被银行挤压到很低的地步。
一家股份制银行主管投行业务的人士告诉本报,目前银行在债券承销上占据绝大部分份额。在债券承销中,中期票据占债券发行规模最大,这一块几乎都是银行承销的天下。“在财务顾问上,我们银行更具优势。银行又有更多的资源,可以满足公司众多需求。例如一些公司的并购行为,银行可以提供贷款+财务顾问的服务。”他说,“未来将越来越流行,公司财富管理的综合服务,既能帮助他们管理在银行里的资金,同时还能在并购中提供融资和项目对接。”
更甚者,现在有的银行甚至为自己的公司客户提供上市直通车服务,券商俨然沦为银行的通道。
2010年,仅仅是
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