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曾在为国找油路上摸爬滚打三十多年的老石油人,周永康浓浓的石油情怀并没因为职位变动有丝毫淡化。无论位有多高,名有多显,也无论身在何处,一颗滚烫的心始终牵挂着石油事业、石油人……
2011年10月11日,胜利油田涌动着一股暖流。不是因为油田勘探与开发有了重大发现,而是因为一篇来自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的文章,扣动了所有胜利石油人的心弦。
文章题为《弘扬光荣传统 创造百年辉煌》,是周永康特为胜利油田发现五十周年而撰写。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原党委书记李文善激动地说:“我参加工作后,看到中央领导为油田题词比较多,但专门为胜利油田撰文,这还是第一次。”
这篇文章一方面对胜利油田为我国石油工业做出的贡献与成就进行了肯定,另一方面对胜利油田未来发展提出了殷切期望。字里行间,胜利石油人都感受到了作为曾在胜利油田战斗过的老兵对往昔岁月的感怀,对祖国石油工业不断发展的深情关切,感受到一个老石油人的不了石油情。
不可磨灭的记忆
1989-1990年,周永康曾兼任胜利石油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掐指一算,其在胜利油田当领导只不过18个月的时间。但就在这18个月里,他与胜利石油人结下了深入血脉般的深情厚谊。
在偏远的孤东采油作业现场,周永康面对凉得几乎凝固了的白菜、土豆,眼睛湿润了。孤东人烟稀少,作业条件艰苦,职工吃饭成了难题。他们最常吃的是馒头、白菜、土豆,煮好后用大水桶一装,走很远的路拎过去,一年四季也难吃上一顿热乎饭。
周永康看在眼里,酸在心里。他提出“365天关心群众生活”的口号,加大职工食堂的建设力度,提高职工饭菜质量,增加对职工的伙食补贴。此后,胜利油田职工的生活有了较大改观。
“逢年过节,周书记都会深入油田基层了解一线职工的生活情况,对职工嘘寒问暖。他在职期间,油田三基工作有了很大起色。很多年过去了,他虽然已经不在胜利油田,但到油田视察,依然会记得不少老职工的名字,不忘记问一下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现状。对于这样的牵挂,我们都觉得非常珍贵。”李文善说。
然而,关心群众生活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对于油田而言,产量才是硬道理。所以,周永康在胜利油田任职期间,除了强调要“365天关心群众生活”外,提出了“产量稳、一稳百稳,人心顺、一顺百顺”的口号。
据李文善回忆,周永康将油田勘探开发的重点从勘探单位向采油单位调整,强调以产量为中心,以效益为中心。后来,胜利油田实行联产承包,包片、包井的做法,再逐渐延伸到“为油井服务一辈子,提高作业质量”这条路。与此同时,他主张从基层抓起。周永康任职期间,亲手树立起了孤岛作业519队和胜采22队两个典型红旗队,为胜利油田稳产2700万吨夯实了基础。
情谊绵绵无绝期
让人感动的是,离开油田后,周永康依然将胜利油田当做自己的家,将胜利人当做自己的家人。周永康给胜利油田的撰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1992年9月,油田遭受50年未遇的特大风暴潮袭击。我到灾区指挥救灾,至今记忆犹新。我忘不了人人抢上前线,顶风冒雨“坚守北大堤,死保东大堤”的雄壮场面;我忘不了5名职工勇战滚滚而来的风暴潮,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壮举……
读到这里,不少胜利油田的职工哽咽了:“二十多年过去了,周书记没有忘记我们!”
1992年9月1日,一场特大风暴潮袭击了胜利油田,胜利油田油建三公司(胜建集团前身)正在施工的大王北海堤“杨克军潮沟”施工现场成为一片汪洋。
“当时的情况非常危险,我们日夜奋战,疲惫不堪。”当时担任油建三公司党委副书记的王凤翔回忆说。正当救灾工作进入紧张时刻,时任 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