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据央行数据显示,10月份新增外汇占款首次出现负增长。前期货币政策调控效果进一步显现,这也加强了市场对后期货币政策走向的猜测。
尽管市场上对货币政策走向众说纷纭,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全面宽松”的货币政策时机尚未成熟;但近期仍主要是略微增加信贷额度、调整动态差别准备金率参数、减少公开市场回笼量为主的“微调”。
新增外汇占款首次负增长 市场关注货币政策走向
11月21日,中国央行公布了10月末外汇占款余额,初步数近25.49万亿元,较9月末余额下降248.9亿元。这是从2008年1月以来的近四年间,当月新增外汇占款首次出现负增长。
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认为,10月份外汇占款减小近250亿人民币,客观上有收缩流动性的效果。当然,央行可以通过减小央票净发行额或降低存准率来抵消。
另外,近期外汇占款流入量较低也与公开市场净回笼、资金面吃紧有关。公开市场上,上周央行公开发行520亿1年期央票与60亿元3个月期央票,共回笼资金580亿,到期资金560亿,当周实现净回笼20亿。
“如果资金继续流出和外汇占款持续减少,存准率有必要在年底左右下调。这可能会被视为由货币政策由局部宽松转向全面宽松的信号。”屈宏斌表示。
而 (601988)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由于外汇占款的影响,货币政策下一阶段可能更倾向于采取数量型的金融工具,比如票据、逆回购等常规方式,存准率调整影响太大,应该不是未来的政策选项。总的来看,一切仍然只在微调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