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了解到,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环评工作基本都由业内的环评公司负责,而很大程度上,带有“承包商”角色的环评公司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几乎不会严格执行评估标准,这也是造成多数项目难以达到环保标准的主要症结之一。
“环评公司会最大限度地配合业主公司,尽快地推动项目上马,这个过程中难免就会出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问题。”马军说。
多方力量博弈
虽然环保部严格执法,但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压力也会接踵而至
虽然环保部一改往日温和,但一个毋庸讳言的事实是,面对与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双重博弈,环保部的职能捍卫却往往成为强弩之末。
一名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多数情况下,虽然环保部在审查环节能严格执行,但在公布信息之后,来自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压力也会接踵而至。
“如果环保部对项目的审查没有通过,企业和政府往往会通过不同手段对此进行游说,甚至不惜动用政治资源。”上述知情者说。
据其透露,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在应对监管部门检查时都存在“走过场”现象,而在上市环保审查环节,一旦获得通过,其在排污方面的信息公开,以及治理情况也都难以保持,甚至变本加厉。
“我们此前就调查过一家大型化工厂,在接受检查后甚至‘埋管偷排’,将管道掩埋后大量排放污水,类似于此的企业不在少数。”马军说。
而相比企业的临时敷衍行为,有时地方政府态度也会成为环保部门难以落实监管力度的主要原因。
上述知情者称,一般涉及大型能源项目的企业或拥有央企身份,或与地方政府关系紧密,这种身份对垒导致的直接后果则是围绕项目的环评工作被不断政治化。
“随着环保部门监管力度的加大,现在出马的官员的级别也越来越大,以前是市长出面协调,现在则是省领导直接沟通,各个地方的很多大型项目也都是由省领导亲自督导。”知情人士说。
针对脱节的监管系统,马军表示,环保部应最大程度地对信息公开化,并适当动员环保组织的力量,一起参与监督。
“中国存在污染记录的企业数目庞大,单纯依靠环保部的能量显然不够。”马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