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开发政策出现重大调整。
时隔10年,11月29日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定,将中国的扶贫标准由目前的1274元提高至2300元,并将中国的扶贫开发模式由上一个十年度的“整村推荐”改为集中连片开发,而曾备受争议、甚至被呼吁取消的国家级贫困县依旧得以保留,只是会缩减数量。
此次扶贫政策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确立了集中连片开发的扶贫模式,将六盘山区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和西藏及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2300元新贫困线下贫困人口过亿
经济发达地区可根据自身实际和能力确定更高的本地扶贫标准
出席此次中央扶贫工作会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上宣布了中央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的决定。
该标准比2009年的扶贫标准提高了92%。“大幅度提高扶贫标准,把更多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范围,这是社会发展的进步,是扶贫力度加大的重要措施。”温家宝说。
据学者测算,以2300元为标准,中国的贫困人口将从目前的2688万人上升到超过1亿人。
2000年以前,中国一直采用的是1986年确定的206元的扶贫标准。这一农村贫困标准,为维持最低生存的“绝对贫困”标准。此后,这一标准依据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更新。到2007年,这一标准是785元。
中国785元的贫困标准,按照2005年的美元购买力平价约为人均每天0.57美元,在世界银行对75个国家的抽样调查中,是最低的。
2000年,中国政府划定了另一条更接近于人均每天1美元标准的“低收入标准”——865元。2010年,这一标准上调至1274元。
以1274元的贫困标准计算,中国2010年的贫困人口是2688万人,贫困发生率不到3%。“在中国这种中等低收入水平国家,如此低的贫困发生率,说出来别人都不会相信。”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李实说。可资对照的是,美国最新公布的贫困发生率是15%。
对于中国贫困标准长期偏低的原因,接近决策层的学者分析认为:一是1986年刚开始扶贫时,中国贫困人口规模大而政府财力低,标准定低一点,有利于将有限的资源用到最需要扶持的人身上;二是担心调高贫困标准导致贫困人口数量增加,会引起不了解内情的人误以为中国政府越扶贫,贫困人口越多;三是中国扶贫被国际机构公认为世界减贫成功的典范,担心调高贫困标准增加了贫困人口数量和比率,会影响政府在国际上的形象。
“事实上这些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中国社科院农村所贫困室主任吴国宝说,只要解释和宣传到位,因调高贫困标准而增加贫困人口,不仅不会影响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对中国扶贫成败的评价;相反,由于贫困标准低,致使相当部分本应享受政府和社会关爱帮助的穷人被排除在帮扶对象之外,会人为阻碍这部分人福利的改善。
此次中央扶贫工作会召开之前,对于贫困线的调整,一直存在逐步上调和一次上调到位两种思路。而扶贫部门并不太接受逐步提高扶贫标准的思路,更倾向于一步到位的调整方案。但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果贫困标准一步到位、十年后再看也还合适,势必面临着另一个难题:贫困标准要大幅提高。
此次中央扶贫工作会除划定2300元的国家贫困线外,还授权地方政府:经济发达地区可根据自身实际和能力确定更高的本地扶贫标准。
国贫县未能退出历史舞台
在“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模式下,扶贫资金将不会拨到县
在呼吁提高贫困线的同时,学术界也曾呼吁取消国家级贫困县,不过此次中央扶贫政策未采纳这一建议,只是要求各省缩减国家级贫困县数量,并试图通过集中连片开发的体制淡化国家级贫困县作为扶贫操作单元的意义。
1986年,中国开展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扶贫开发工作之初,确立了贫困县的扶贫模式——获得国家级贫困县资格,是地方获得中央扶贫资金支持的前提。
同年,中央确定了对贫困县的扶持标准,并核定了第一批258个国家级贫困县。到1994年,国家级贫困县增加到592个。
对于1986年中国启动扶贫开发战略时选择“县”作为扶贫单元的原因,长期研究反贫困的吴国宝的解释是,当时农村贫困人口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分布于664个国家和省定贫困县。“在这些县中,没有解决温饱的农村人口所占比例很大。解决贫困县的贫困与解决农村人口的贫困可以同步进行,因此当时将贫困县作为政府扶贫的主战场。”并且,当时县级还有些数据、资料,能够更好地去瞄准,而更小的单位就很难去瞄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