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 正处于飘忽不定的状况下,中国银根的放松,也算是在与全球采取一致行动。
现在市场的疑问,是货币政策会否持续放松。或者说,货币政策是否到了一个重大拐点,开始调头而行?从中国经济的现实状况来看,这一次存准率下调,或为货币政策开始放松的一个小周期的开始。不过,一个基本的判断是,货币政策的调整,仍将会在“微”字上做文章,难有大动作,即放松空间不大。且此微调,也主要是利用数量型工具,而非价格型工具。
做出如此判断,乃因为下述背景。一是通胀压力仍在,反复的可能仍在;二是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大方向不会变,也不能变。货币政策只能相机抉择,适度适时微调。当然,货币政策松紧程度也需要不断地调节,既适应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也适应于解决就业的需要,同时努力保证币值的稳定。
近两个月来,物价水平趋于回落,CPI数据显示通胀压力在减弱。从趋势来看,当前物价走势拐点已经出现,未来一阶段或将高位趋稳,乃至回落,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矛盾已经消弭,更不表明严峻的通胀形势不会卷土重来。如果货币政策放得过快过松,通胀之痛将是难以承受的。
同时,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历史使命决定了货币政策没有太大的放松空间,否则,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努力必会遭遇重挫。谨慎放松,将是货币政策部门的首要选择。从调控角度来说,决策者只能是在控通胀、调结构及稳增长之间,实现艰难的平衡。
称货币政策不会有太多调整空间,并不是说宏观调控无所作为——调控的主要发力点还是在财政政策上。通过切实的财税体制改革,特别是通过结构性减税,为社会的“休养生息”创造条件。同时,体制改革还当不断推进,继续呼唤创新精神,呼唤企业家精神。
就路径而言,结构性减税的方向早已明确,即政府通过采取减税、退税或抵免税等多种方式减轻企业和居民税负,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在促进税负公平的同时,也将增强微观经济的活力。但是,观察现实,结构性减税并非毫无动作,但速度不够快,量不足够大,这是问题的关键。
强调财政手段须到位,就是指在加速推动减税的同时,还必须减到一定的量,真正触及痛痒。另外,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推动相关改革的加速,从体制变革中继续获取收益,则是在宏观调控之外非常紧要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