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岁末,记者梳理后发现,在楼市投资受限、股市表现疲软和通货膨胀高企的大背景下,“爆发年”、“大争抢”成为了银行理财产品销售今年最显著的标签。然而,在大红大紫的背后,却始终暗藏中资商业银行“另有目的”的操纵线。它直接制约着银行理财产品从设计到销售的所有环节,也把住了理财产品收益率高低的命脉。虽然近年来监管政策一直在强化,回归代客理财的本质的期盼还需要等待。
售销刷新记录
今年以来,受特殊市场环境影响,银行理财产品更是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据报道,某银行一款理财产品15分钟就售罄,上千万元起步的理财产品也要预约才能买到,理财产品频遭“秒杀”的热烈气氛。
而据盛世普益最新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今年10月末,商业银行已累积发行14477款个人理财产品,已经超过去年全年11674款的总额。同时,前3个季度发行规模约13.35万亿元,也刷新了去年约7万亿元的记录,个别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甚至超过7%。以第一季度为例,据《第一财经日报》统计,仅深发展理财手续费收入达3500万元,同比增幅达337.50%。
不同与以往的是,今年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超短期理财产品最为热销。据统计,从一月份起,1个月以下期限的超短期理财产品的市场占比就一路攀升,最高曾达到40.99%,成为发行量最大的期限品种。但在11月21日银监会发文叫停了超短期理财产品,受此影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出现了小幅回落。
屡屡被“当枪使”
这一转折援于新上任的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相关的表态。在10月11日召开的2011年第四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分析会上,尚福林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需加强合规风险管理、严防各种案件风险抬头;严禁通过发行短期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
据 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