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尔多斯发展云计算产业,可以得到优厚的政策支持。我们将为企业直接供电,甚至将来可为云计算产业建设自备电厂,可以将发电成本控制在一毛七到两毛之间,再加上上网的费用和税金,最终电价可以控制在两毛八分钱左右。 ”马迎春对本报记者表示,“北京的工业电价约为这一价格的两倍,上海约为三倍。 ”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实现多电源供电、近距离传输,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马迎春强调,“现在是用资源来换取未来产业发展的优势,通过云计算信息由‘西煤东送’、‘西气东输’变为‘西数东送’。 ”
“硅谷梦”能否成真?
鄂尔多斯市常务副市长李世镕曾对外宣称,鄂尔多斯计划在较短的时间内,把该地区打造成辐射西北、服务全国的信息产业示范园,通过网络传送数据信息替代煤炭运输和电力输送、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产业模式。
“云计算有三个环节(IAAS、PAAS、SAAS):基础云阶段、平台云阶段、服务云阶段。我们这搞的是基础云这一块。其背后的东西是耗电,要消耗能源。 ”在马迎春看来,信息服务业的创新模式,就是把信息服务像水电一样送入千家万户。
除了试点5城市外,呼和浩特、广州、重庆、廊坊、烟台、深圳等十几个城市均提出搞云计算。显然,竞争已然开始。那么,鄂尔多斯如何来成就这一产业模式?
“鄂尔多斯搞的是差异化,具体是在基础层面,数据中心、集群基地”。马迎春说,“我们有发展的基础,相对于国内数据中心能耗水平PUE值为2.5,在鄂尔多斯建设数据中心能耗指标PUE值可降至1.4以下。 ”
在他看来,鄂尔多斯有能源、土地、区位、发展、地理、气候、直供电、应用8个优势来发展IDC产业。此外,马还表示,“鄂尔多斯不具备发生强震的构造运动和地震条件;无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记录,也非国家政治、军事重点地区,具备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的地理优势”
能源、土地、发展、直供电优势不用赘述。马迎春强调,“应用优势体现在‘数字东胜’、‘数字城管’早已家喻户晓,东胜区成为在全国首家将市民卡与移动支付相融合的城市。每年信息化投入不低于上一年财政收入的2%,以保障信息化的长效发展。 ”
尽管如此,外界对于这个土路泥泞、刚刚破土动工的云计算产业园还是满腹疑虑。
“鄂尔多斯本身就没有IT产业,在没有基础的前提下,又有大型IT企业的入驻,这样,大量的人才需求就变成了首要问题。”IT业资深人士李梁表示出质疑,“鄂尔多斯本地根本没有这样的人才,那么就得靠从外地引进,有多少人愿意去、能否符合企业要求、是否能留住,等等都是问题。 ”
云计算是一个远程服务的产业,但是当地市场狭小,购买能力有限。在李梁看来,“虽然电价、土地都很便宜,但是运营的费用和远程消耗的成本加起来就是大本钱,这一点政府该不会不清楚吧? ”
对此,马迎春并不认可。 “人才不是问题,政府这方面的政策很优厚。 ”他说,“因为不属于高精尖类,可融合现有技术的整合创新。需要外围的力量,用行政力量、企业力量(可解决)”。
对于业内质疑的带宽问题,马迎春说,“政府已投资12亿元,在年内完成鄂尔多斯至北京、上海、广州的三条光纤网络建设,解决带宽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