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强是临时工中的一个,他告诉本报记者,前几年他来狮岭工厂里做事,做了两个月后老板跑路了,本应到手的2800元工资由此泡了汤,自此,他就变成了专职的临时工。
“每天干完活工钱拿到手,心里踏实!”吴强说他做的是高车的活,干一天差不多能拿到100元,现在快过年赶工,能涨到120元甚至130元/天,一个月下来也有个两三千元。
在东莞,场景同样壮观。
本报记者在当地各个镇街走访发现,“年底大量招聘临时工”的小广告几乎随处可见。在东莞的南城,一家电子厂的招聘人员在自己的“常年招工”广告上还特别贴上了一张白纸黑字打印出来的“招聘临时工”的告示。
“年底有批订单,赶得急。”他说,现在大家赶着回家过年了,哪还能找到正式工,工厂这个月已经不批准正式辞工了,想要走的可以走,但没有任何补偿。于是,长工改行临工的现象出现了。
据上述招聘人员介绍,今年的春节来得较早,一些预备着要回家过年的员工怕到时候辞不了工,所以早早地把工辞了,在回家过年前再打三两个月的临时工,多挣些钱。
广州睿高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奕东告诉本报记者,他所在的工厂里就有很多工人在10月份辞工,然后专门去打几个月临时工,“因为这段时间打临工一个月可以挣到往常两三个月的工资。”
行业布局
与临工市场的热闹形成反差的是年底冷清的正式工市场。本报记者在东莞市同悦劳务大市场发现,除了两名工作人员,看不见一个找工的人。
工作人员说,这家市场以介绍长期工为主,现在是淡季,一整天下来也就二十多个人来转转。
在东莞大朗镇的一家小劳务市场外,本报记者偶遇一个类似于“劳务包工头”的中年男子,他说,现在做临时工的都是些80后、90后,他们不想长期呆在厂里被束缚,对社保之类没有要求,一个小时七八块钱。
“现在东莞估计得有上万人的临工。”该男子说。
易洋(中国)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暖认为,临时工市场是近几年来中国沿海地区用工荒及外贸形势不乐观所衍生的一种现象,工厂订单不稳定,留不住工人,一旦有活干了又不可能马上招到人手,只好雇临时工。
“来珠三角的工人越来越少了。”东莞市智通人才公共关系本部高级经理蔡小梅告诉本报记者,现在的企业还主动下乡、镇、村招工,临时工在这种背景下成了正规劳务市场的一种补充形式。
谢暖说,其工厂招聘的临时工比较少,对于那些对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工种,工厂基本会培养熟练人员,通过高薪把他们留下来。
本报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招聘临时工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服装制造、鞋类、包类、低端电子、电缆、食品等行业。诸如手机制造、电机、机械、高端电子等行业的企业往往不愿意招聘临时工。
企业账本
广东省11月29日公布的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广东最低工资标准年均提高13%以上,绝大部分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40%以上。
在今年3月1日起广东最新一轮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后,广州达到了1300元/月,东莞也达到了1100元/月。
本报记者按上述目标测算,到2015年,广州的最低工资标准将至少达到2119元/月,东莞也将达到1793元/月。
如果按照临工一小时10元的薪水来算,已经接近上述水平。
每每谈及加薪,企业对于经营压力的抱怨总会像螺丝和螺帽那样如影随形。
谢暖认为,雇用临时工,这看上去好像是节省成本,事实上却间接地推高了工厂的用人成本,从而推高了整个行业的成本。比如,企业订单来得急,急需要人手,就必须高价雇用临工。
企业自己心里却有另一本账。
东莞南城一家劳务中介告诉本报记者,鉴于成本压力,一些企业并不希望工人加班,因为双休日加班是要给双倍工资的,所以一方面减少合同工加班的时间,一方面雇用临时工来顶上工作量。
蔡小梅认为,对于企业这种短期的用工需求,应该大力发展劳务派遣,将临时工纳入正规军,减少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