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的12月份,“中国工人”入选美国《时代》杂志年度人物,引起了巨大轰动。有人说,中国经济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功劳首先要归于这些勤劳坚韧的中国工人。《时代》对这个群体的致敬,其实是一种提醒:作为城市建设的主体,我们是否真正关心过他们的生存?
临近年终,各种用工问题又逐步浮现。最近,一家为建筑工群体服务的民间机构,联合大学生志愿者作出了一份关于4个大城市建筑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报告,揭示了多方面用工乱象。有学者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报告启发我们,应当反思当代中国的发展模式,“(在建筑行业)我们用到上个世纪30年代的生产关系,用这种制度作为基础建成了我们现代化的大厦,真是匪夷所思。”
1 群像
建筑工人“四城记”
男性,青壮年、农业户口、初中文化、拖家带口;收入高是一种误解,工作强度大被忽视;住废弃仓库、喝水困难、劳动权益红色警报……这是“京渝沪深四城市建筑工人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反映出的四地建筑工人大军的基本生存现状。
2011年4~11月,7个月时间内,以北京行在人间文化发展中心、安全帽大学生志愿者流动服务队、京渝沪深7所高校师生为主力的调查人员走访了北京市、重庆市、深圳市、上海市39个建筑工地,发放了1194份问卷,有效回收了1064份问卷,在上百个统计数据基础上形成了这份报告。
《劳动合同法》、《建筑法》、《社会保险法》对保护劳动者权益均有相关规定,如建筑企业应当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这份调查报告却显示,拒不签订劳动合同、拖欠工人工资、保险覆盖率低,仍是目前建筑业用工的普遍特征。
报告指出,建筑业用工乱象的根源在于三个方面:劳动部门监察、查处不力;用工企业明知故犯、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
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