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十周年的回顾与展望(一)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对外开放的一个里程碑。鸦片战争以后,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在努力探寻国家富强之路,中国对外开放充满了波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中国对外开放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全面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对于评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样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十年时间可能还不足够长,但是,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地自我反省与总结,才能少走弯路。因此,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之际,回顾“入世”十年的发展状况,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当前与未来中国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展望对外开放的新战略,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经历了持续高速增长,也得益于我国政府与企业的改革与调整。另一方面,是否存在着事前对我国“弱势”产业增强竞争力潜力估计不足的原因呢?事后看来,这种情况是存在的。从世界各国看,担心开放会冲击本国的“弱势”产业是阻碍一国推进对外开放的主要原因,往往因此放弃对外开放可能带来的巨大利益。“弱势”产业往往倾向于利用各种话语权来阻挡进一步开放,有时甚至会用极端的语言来“吓唬”决策者和公众,而不愿意通过改革和调整来增强国际竞争力。因此,准确评估本国“弱势”产业的竞争力和对开放的承受能力,准确把握导致其竞争力较弱的原因和评估提升竞争力的潜力,对于一国决定对外开放的目标、进程和时序,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二,牢牢树立发挥比较优势的理念。一国从比较封闭走向比较开放的进程,就是不断深化参与全球分工的过程,实质是将资源配置向具有比较优势部门集聚的过程,这正是深化全球分工来提高效率的真正含义。当今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都不可能在所有领域拥有国际竞争力,美国如此,中国亦如此。只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这就意味着,扩大开放必然会带来结构性调整,资源将从比较劣势部门更多地流向比较优势部门,提高整体的效率。因此,能否通过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来获得总体利益,关键是要建立一套结构调整与利益补偿机制,将资源(最重要的是劳动力)从比较劣势部门顺利地转移到比较优势部门,开放的获益部门要能够充分补偿受损部门。如果缺乏这种机制,个别部门就可能阻碍开放的进程,丧失扩大开放的巨大收益。一些国家因农业部门反对开放而难以获取贸易投资自由化带来的整体利益,这样的事例应该成为我国的镜鉴。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国的比较优势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可变的,一国的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本质上是一国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结果。
第三,扩大开放需要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有效的协调机制。加入世贸时的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先生曾感慨:美方代表团背后坐满了智库与业界人士,为谈判提供支撑,而中方代表团背后空空如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过程,我们从实战中培养了一批涉外经贸人才,但是,与当今中国面临的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需要相比,具有战略思维、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更显匮乏。一个国家如果不愿意投资于涉外人才培养、智库研究,软实力的匮乏必然会令其硬实力的影响力大打折扣,在这种状态下,投资软实力的边际收益将是巨大的。部门间的有效协调也是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加入世贸谈判时,由高层领导人领衔达成了部门间的协调,但这是一种临时而非常态的部门间协调机制,这一机制随着加入世贸谈判的完成而消失。如果一个部门、一家大企业就可以因自身利益而阻碍一个区域贸易协定的谈判,这充分暴露了现行协调机制的低效,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