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判断。毒理学试验一般是通过动物试验的方式,了解该物质需要多少用量才会对生物造成伤害。然后再通过高浓度甚至纯品对于表皮刺激的实验,验证其与人体接触的毒性。而流行病学调查是指通过研究与该物质相关的有记录的病例,来判断其安全性。流行病学调查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一般需要统计自该物质开始大规模使用以来的流行病学数据。
继二恶烷之后,2011年中又有多种日化产品中发现的化学物质被指具有“致癌”作用。究竟什么样的物质才能被称为致癌物?
吴志刚:要判断一种物质是否有致癌作用,一方面要看物质本身是否能够导致突变,另一方面还要经过流行病学调查验证其导致癌症的几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下属机构的研究资料,目前发现对动物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有140余种,其中经过验证证实对人体有致癌作用的有21种,包括一级致癌物黄曲霉素、亚硝胺、二恶英、尼古丁、苯并芘等。据估计,人类癌症的80%-85%与化学致癌物质有关。很多致突变物质能引起癌症,同时许多致癌物亦可致突变,两者关系密切。但是对于癌症本身,除了部分由病毒引起的癌症外,大部分在医学上并没有非常明确的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