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喝国产牛奶成了一件滋味复杂的事。2008年12月起,国家开始组织相关专家制定乳品新国标。
但上周,媒体报出一条让人震惊的消息,据参与新标准制定的乳品专家日前透露称,新国标中的内容不少是由国内乳业巨头起草。而反复讨论形成的送审稿中一些“关键性标准”,却在最后时刻被推翻,几位奶业专家力主每克生乳菌落不超过50万个、每百克生乳蛋白质不低于2.95克,而新国标出来后,菌落放宽到200万个,蛋白质降低到2.8克,被媒体和公众炮轰,并被封“全球最差标准”,“一夜倒退25年”。
但据昨日的《新京报》报道,面对公众和媒体对乳品新国标的制定过程种种质疑,卫生部相关人士及几位专家对此逐一解答,但“350个审评委员中无企业代表”,“餐桌乳品各项指标均提高”等观点,网友并不服气,网上质疑声四起。
同样是专家,一周之内,说法为何差别如此此之大?“牛奶新标准”,如何才能服众?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不是卫生部如此一番简单回应,就能消除公众质疑的。
消除公众质疑,回应不能完事
“三聚氢胺”事件之后,人们开始关心牛奶是不是从牛身上挤出来的,因为吃真的奶可以长结实,吃含三聚氢胺的只会长结石;后来有了牛奶的新国标,结果人们又开始怀疑这国标是不是真的由卫生部制定的,因为这标准好像不够卫生。
新的国家标准,从当初报道的 局局长郑筱萸为了利益都会贪赃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