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电视台财经频道《内幕》栏目
【导视】四度追逐上市梦,董事长泪洒发审委;
一哭过会,却难掩公司腹背受敌,主营业务日暮西山;
实际控制人布下了迷离桃花阵,万昌模式闪现其中;
八菱科技,精彩演绎上市路上勇敢者的游戏。
这家公司,十年来四度冲击上市,遭遇税收、股权清理、申购不走等各种拦路虎,股东们上演了一场勇敢者的游戏。
《内幕》八菱科技十年四度逐梦上市 来源:所属栏目:
这家公司,要琢磨它的两个持股平台和背后的股权演变史,像落入一个桃花阵,想知道真相很奢侈,实际控制人布下了重重机关。
这家公司,主营业务依赖的下游微型车已日薄西山。申购,对投资者而言,同样是勇敢者的游戏。
还原上市真相,保护股民权益。本期,我们《内幕》栏目关注的,就是将于下周一申购的中小板公司:八菱科技(002592)。
6月9日,因询价对象不足20家,八菱科技无奈取消股票发行,被关在了 股市 门外,成为当时 新股 破发潮冲击下的“牺牲品”。很少有人知道,这已是它第3次冲击上市夭折。
10月21日,二次过会的八菱科技再次卷土重来,公告重新启动发行。但“鉴于发行人和保荐机构已于 2011年 6 月 2日至 7 日先后在深圳、上海、北京向询价对象进行了推介,因此,本次重新启动发行后不再安排三地的现场推介。”
深圳电视台财经频道 财经评论 员朱雁峰表示,虽然证券法等相关法律并没有对八菱科技是否一定要安排现场路演作出强制规定,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按道理应该是走重新启动发行的程序,但是这次却二次过会。主要的原因是对于公司签字会计师的更换。证监会网站在5月25号公告了相关的处罚规定,意味着已经发生了会后的重大事项。但是公司却在6月2号启动了招股程序,这是不符合规定的。
坐等询价,主承销商民生证券似乎表面上很平静,但我们知道,其实只有一条路。而当下的市场环境,留给八菱科技的时间窗口并不多。
第二次发行,谁都输不起。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近日网上的传言,称某位女强人老板泪洗发审委,博得众委员同情终获通过。而大家猜测故事的女主人公正是八菱科技董事长顾瑜女士。
其实,如果回顾八菱人这十年来四度冲击上市的坎坷命运,你不禁也会心生怜悯,她缘何会一把辛酸泪。
八菱汽配:始乱终弃
故事的主线,有三个八菱,辈分不同,须区分清楚。八菱科技,是现在的发行人。另一个是八菱科技原先的母公司:八菱汽配。还有一个则是八菱汽配厂,通过这个最终的持股平台,原八菱厂的数百职工间接持有八菱汽配的股权,从而再间接持有八菱科技的股权。
08年,由于理不清的股权代持关系,八菱汽配无奈转让了其全部八菱科技股权,黯然退出。如今已改名科菱咨询,经营着露天停车场和货运业务。这对其坚持了16年到最后的201名(102名实名,101代持)股东而言,如果看着八菱科技上市和自己却无缘,似乎是一场悲剧。
也许,开始就注定了这个结局。
1994年2月,南宁汽车配件总厂和该厂职工一道投资设立南宁八菱汽车配件厂,但南宁汽车配件总厂资金未能到位,汽车配件厂全部改由352名职工投资430万元设立。
1995 年 4 月,汽车配件厂与香港广兴贸易有限公司设立了合资企业:南宁八菱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汽配厂原有出资430万,持股比例63.2%;香港广兴出资250万,占36.8% 。自此南宁八菱汽车配件厂成为职工持股平台。
在1997年和1998年历经3次增资和小部分股权转让后,到1998年底时,八菱汽配共有职工股东 399名,共出资了1564.6万元,其中通过汽配厂持股平台持股 1327.5万元,香港广兴代持 237.1万元。
此时,除去香港广兴出资,八菱汽配通过汽配厂的真实个人持股情况如下,可以看到,那个时候,顾瑜只持有2.31%,当时的大股东是张启琴:
2000 年,八菱汽配开始了第一次筹备上市。
可当时的外资企业境内上市,存在一定的障碍,需要外资退出股权。在与香港广兴沟通后,香港广兴将其股权 497.5万元转让给汽配厂237.6万元、南宁祥达水箱厂159.9 万元等四家股东,只余下 13.1%的股权。
但仅仅完成了外经贸部门批准和工商变更手续,八菱汽配就碰到了无法逾越的税收问题:外资股权降至 25%以下后,对以前年度的税收优惠不能得到确认。这是个棘手的问题,经权衡后,八菱汽配与当地政府、香港广兴协商一致,暂停了上市和外资退出进程。
2001 年12月,八菱汽配对香港广兴2000年10 月的股权转让进行了还原。
第一次上市铩羽而归后,2001年 7月,八菱汽配联合南宁祥达水箱厂及65 名自然人共同出资1058 万元,设立了八菱科技这家内资企业。由于当时《公司法》规定股东不超50 人, 59 名自然人股东的出资便由三个股东代表代持。而这一次,顾瑜的丈夫、医生杨竞忠出资358万,占比33.84%,成为仅次于八菱汽配的第二大股东。
对于这段历史,八菱科技自称“从成立开始就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公司,拥有独立的研发部门和生产线,主营业务是研制硬钎焊技术和生产硬钎焊散热器产品,并完全独立核算,其销售和采购也自成体系”。
其后,八菱科技通过兼并水箱厂的股权和一系列增资扩股。
2004 年“八菱科技的铜质硬钎焊技术成熟并批量投入生产后,产品得到整车厂的认可和广泛使用,前景看好”。11月,八菱科技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八菱汽配持有的股权为2898万股,比例上升为51.2%。
这一年,顾瑜还通过汽配厂这一职工持股平台受让其他自然人股权 467.25万元,原大股东张启琴此时退出。至此,顾瑜通过汽配厂实际拥有了八菱汽配 615.262万元股权,占总股本29.3%,成为了汽配厂和八菱汽配的控股股东。
2005年,香港广兴选择彻底退出八菱汽配,并转让了全部股权。这其中的770万元股权,解决了其历史上 237.1万元的股权代持问题,同时也解决了 2002 年收购祥达水箱厂需要的 260.4万元股权遗留问题,其余的272.5万股权转让给其他自然人股东,但这些股权仍旧登记在汽配厂名下统一管理。
2006年,经八菱汽配临时股东大会决议批准,八菱汽配将持有的八菱科技906万股权以 1.60元/股转让给顾瑜等5人。至此,八菱汽配持有八菱科技1992万股,仍为第一大股东,比例35.2%。
八菱此时业务发展迅速,产能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扩充公司产能,彻底消除同业竞争,减少关联交易,06年7月,八菱汽配将生产散热器的机器设备及相关资产转让给八菱科技,八菱汽配不再从事散热器的生产经营业务。
此后,八菱汽配已等同于汽配厂,并开始退居幕后。
2007 年 3 月,八菱汽配厂股东大会作出决议,将其持有的八菱汽配股权转让给实际出资人,并进行清算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