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裕 深圳报道
目前,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计工作,通常来说都由上市公司自己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来审计。据Wind数据统计,在2010年的创业板年报上,上百家公司仅 等六家企业在内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后业绩即开始发生变脸。
据了解,会计师事务所的收费有一个国家规定的基本定价,但主要是根据会计师事务所的名气、上市公司规模以及经营状况来议价。上述审计员称,“以一个发行3000万股的创业板为例,除第一年的收费会稍微高一些外,其余时间的审计费用应该维持在50万至100万元以内是一个比较合理的价格。”
反观如今一些业绩变脸的创业板企业,却反而要收取高额的审计费用,着实让人难以理解。
新规则VS“潜规则”
根据目前的《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目前创业板涉及到财务审计方面的主要退市条件有:净资产为负、审计报告为否定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未改正财务会计报告中的重大差错或虚假记载三项。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官方资料显示,目前拥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的会计师事务所共有55家,而上市公司在选取会计师事务所的时候,必须要从上述55家具有从业资格的事务所中进行挑选。
在这当中,参与创业板IPO的有39家。其中排在前十的立信、天健、中瑞岳华等会计师事务所瓜分了创业板审计近六成的份额。国外著名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仅拿下了创业板的两个业务。
“我觉得‘四大’没有参与创业板IPO审计的原因,就像上面说的,‘四大’足够专业和正规,但收费太贵,它的成本也很高,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作为中小型的创业板企业,相信没有哪个敢说花掉上亿元去做审计的,这不现实。”该审计员称。
他还强调,“按照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出示审计报告,如果一旦会计师事务所不给上市公司出具审计报告,那么只能说明,这个公司出现了相当大的问题。这个时候,上市公司也就只能去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一般来说只要给了足够的费用,还是有人敢接的,我还没听说过有人不敢接的情况。”
创业板相关退市制度的出台,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目前创业板退市“无法可依”的空白。然而,这些新规则在未来一旦面对“潜规则”的时候,又是否还能像想象中那么站得住脚,则是监管层将面临的一个新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