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以往民间借贷的情况不同,当前民间借贷全民参与的势头非常明显:其一,据官方数据,温州民间资本超过6000亿元,且每年以14%的速度增长,学者的调研也表明,江浙一带80%的中小企业靠民间借贷,年息最高的达到180%,而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毛利率在3%~5%之间;其二,根据鄂尔多斯官方调研的数据,在房地产泡沫和投资煤矿的热潮中,鄂尔多斯成为北方民间借贷的热点地区;其三,8月10日,《证券时报》报道,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银监会三季度形势分析会上称,约有3万亿元银行信贷资金流向了日渐火爆的民间借贷市场的报道引发了很多媒体的关注;其四,官员、银行职员不断卷入高利贷和非法集资案件,而温州爆发的民间借贷的纠纷和逃债案件,估计八成以上的债主为公务员;其五,除担保公司、典当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今年纷纷涉足高利贷之外,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委托贷款、银行理财等形式,暗度陈仓进入了民间借贷市场,甚至贡献了上市公司50%以上的利润。
而在全面放贷的背后,却是民间借贷异乎寻常的流向蕴含的崩盘风险。从以往民间借贷的流向看,不外乎三个:一是流向了房地产;二是流向了煤矿等资源领域;三是流向了中小企业。表面上,这三大流向今年没有发生根本的改观,但仔细分析,却发现流向这三大领域的风险倍增:房地产的调控使得房地产投资风险加大,一旦房价下跌,依靠高利贷维系的资金链必然断裂;一哄而上的淘矿热也使得投资资源等领域的平均收益下降。特别是,今年流向中小企业的资金,除了少数用于维持生产和短期资金周转之外,奇高的利率也诱惑大量的中小企业将较低利率获得的民间借贷资金,再以高利率贷出去,玩以钱生钱的传销游戏,民间借贷逐渐与实业无关,而成了真正的击鼓传花的赌博,一旦资金链断裂,整个民间借贷市场将出现雪崩式的金融风暴。
面对民间借贷日益迫近的崩盘风险,温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稳定规范金融秩序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采取各种措施防止资金链断裂之后引发的金融和社会风险。确保银行业不抽资、不压贷;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倾斜,确保小企业贷款增速高于贷款平均增速,对已出现危机的企业,也要尽可能给予资金帮扶,支持重组;对已经出走的企业主,敦促其尽快返回,企业主管部门、银行业机构和公安机关要相互配合,必要时控制相关人员出境;成立地方金融监管中心,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正规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
可以说,这些措施对于规范民间借贷,防止民间借贷引发的一系列逃债案件,为民间借贷降温,能够起到短期的作用。但从根本上而言,却无法遏制资金短缺情况下的疯狂和雪崩式的风险。在信贷紧缩的大背景下,资金需求的旺盛无法通过短期的监管措施予以解决,而中小企业的融资难,更是一个体制性的难题。在目前不能自圆其说的扭曲状态下,急需资金救命的中小企业无法通过合法的主流金融体系获得资金,80%以上的小企业只能通过高利率等苟延残喘。造成这种状况的根子在于中国金融的不开放和垄断导致的短缺。不客气地说,相对于高速行进的中国实体经济,中国的金融,特别是银行业尽管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根本上而言,并没有改变中国金融绝对短缺的状况。目前,中国的GDP是美国的40%,而看看银行的数字,在美国,以银行命名的机构有8500多家,而我国称之为银行的机构只有300多家,美国约是我们的28倍。在金融短缺的情况下,加上信贷紧缩,稀缺的金融资源自然只会选择大企业,而中小企业就只能另辟蹊径,通过地下金融或者非法金融,满足融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