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保壳急迫用“非常手段”
摘星脱帽是ST公司年末的重头戏。一些连续两年亏损的公司,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让年报变得好看,避免退市。他们或是售卖资产,或是依赖政府补贴,依靠非经常性损益等方式来实现盈利。很明显,这些非常手段并不具备可持续性,上市公司控制方之所以煞费苦心地进行财务运作,目的是为将来的重组机会留下时间。
统计显示,已有32只ST股预计今年前三季度经营出现亏损。留给这些ST公司摘星脱帽的时间不多了。特别是*ST公司,如果今年继续亏损,将因为连续三年亏损而受到暂停上市处理。这也促使这些公司采取非常措施来实现盈利,而大部分公司会借助重组来保壳。
案例
*ST金顶获准破产重整
*ST金顶9月26日公告,公司9月23日收到四川省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相关裁定书,针对公司债权人峨眉山市天翼包装有限责任公司去年2月对上市公司所提出的破产重整申请,乐山中院经审查认为,*ST金顶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依照《破产法》相关规定,法院裁定准许*ST金顶破产重整,自即日起生效。
此前,有政府参与的破产重整的上市公司,大多可以通过破产重整方式摆脱巨额债务负担,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资产重组。
因此,获准破产重整消息出来后,*ST金顶股价9月26日、27日连续涨停。
2
净“壳”惹眼更受青睐
除了陷入亏损泥淖的*ST公司急需重组保壳外,一些经营无法短期内改善的ST股同样存在潜在重组预期。在这些公司中,股本小、市值低、债务轻的ST公司更受重组方青睐,也更有可能最终重组成功。
按照以往的惯例,股本在3亿元以下、市值低于30亿元、每股净资产为正、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20%左右等,是衡量一家ST股是否是好“壳”的标准。如果上述要素都在标准范围内,则容易受到重组方和投资者的青睐,比如ST祥龙、ST国发等公司都基本符合上述好壳的标准,也因而在二级市场受到投资者甚至是机构投资者的青睐。反之,那些股本大、市值高、债务重、股权分散的ST公司则是重组的困难户,有的公司甚至多次重组未有结果。比如,ST梅雁、*ST吉药、*ST广夏等。
3
国资背景点亮重组前景
大股东背景同样是ST公司是否有重组意愿、能否顺利重组成功的关键因素。有两类ST公司的重组前景较为明朗,一是地方国资独“子”,二是央企下属公司。
A股有不少ST公司是央企下属三、四级子公司,在央企国资整合、整体上市的大背景下,这些“壳公司”,或是按照央企自身的产业板块划分,成为各个产业板块的资本运作平台,从而有望注入集团的其他优质资产,或者因为央企整体上市,成为集团旗下多余的“壳”而被推向市场。
与央企子公司同样受到关注的是地方国资下属公司,比如上海国资旗下的ST二纺。此外,类似ST迈亚、ST北人这样的地方国资“独子”,同样存在保壳重组的预期。
4
二度重组机会可挖掘
房地产和矿业曾经都是资本市场的重组重头戏,但2010年4月份以后,受宏观政策影响,房地产企业已经很难从资本市场融资,一些已发布房地产公司借壳重组预案的ST公司的重组迟迟未见进展。为保壳,这些公司仍然存在重组预期,有的公司已经开始摒弃旧方案,另起炉灶寻找新的重组方。如ST德棉。
风险提示
尽管A股市场鲜见破产清算上市公司,但ST股的重组仍然存在诸多风险。首先是暂停上市风险。如果ST股连续三年亏损,将被暂停上市,从此开始漫长的等待,即使最后能够重组复牌,投资者也要为此搭上数年的时间。
其次是内幕交易风险。监管部门正在加强内幕交易打击力度,对二级市场股价异动的上市公司进行严格监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ST股重组成功的难度。
第三是重组双方内部权责关系风险。一个显见的事实是,A股市场上受阻于职工安置的重组越来越常见了,在我国法制建设逐渐加强的大背景下,职工安置能否妥善解决,也决定着重组能否成功。
提醒
企业破产障碍清除部分ST公司或陷入绝境
9月底,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一)》,对破产新规做出了首个司法解释。该解释意在保护债权人,即法院不能变相抬高债权人提出破产申请的门槛。
“现在只要债权人提出申请时能证明债务人不能清偿其到期债务,至于债务人是否出现‘资不抵债’或‘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等破产原因,均无需债权人申请时举证。”分析人士说。
一般而言,进入破产重整的ST上市公司很多都已资不抵债。根据司法解释,只要公司失去偿债能力,债权人就可以申请让它破产,这将使大量的ST公司陷入破产绝境。而在破产清算次序中,债权优先于股权,一旦债权人申请ST公司破产,那些持有ST股的投资者将会一无所有。
当然,司法解释的实施对有重组价值的ST公司并非全无好处。该解释加大了《破产法》的执行力度,那些有重组价值的ST公司一旦被法院裁定破产重整计划,就可以“倒逼”监管部门加快审批,因为该类型公司的破产重整往往与资产重组绑定在一块。
而此前已有法院裁定的破产重整计划被行政程序拖延的实例。例如,*ST华源2008年12月就已提出破产重整计划并获法院通过,但直至2011年9月27日晚间,其才迎来将于10月11日可恢复上市的通知。
不过,鉴于上述司法解释事实上加速了垃圾股的退市之路,博弈资产重组成功已无异于火中取栗。
资料
受压资产投资策略四大阶段
彼得林奇于1977年至1990年间执掌麦哲伦基金,其间基金资产管理规模从2000万美元增至140亿美元,年化回报率29%。在其《战胜华尔街》(Oneupon Wall Street)中详细阐述过困境反转型公司股票的投资法则,提出5种类型的困境反转型企业:
第一,“出资挽救我们否则后果自负”型(bail-us-outor-else),如上世纪90年代的克莱斯勒能否转危为安,取决于政府能否提供相应的贷款担保。
第二,“谁会想到”型(who-would-have -thunk-it),如肯爱迪生公司1974年股价从10美元跌至3美元,1980年又从3美元反弹至52美元。
第三,“问题没有我们预料的那么严重”型(lit-tle-problem-we-didntanticipate),如通用公用事业公司所控股的三哩岛核电站在1979年发生核泄漏事故,通用公司1985年宣布重新启用另一个反应堆,其他电力公司同意分担治理三哩岛核污染的成本,构成双重利好,推动公司股价从1980年的3.375美元上涨至1988年的38美元。
第四,“隐藏在破产公司中的优良资产”(perfectlygood-company-insidea-bankrupt-company),如反斗城从其母公司Inter- state Department Stores分拆出来独立上市后,股价上涨57倍。
第五,“重组使股东价值最大化”型(restructuring-tomaximize-shareholder-values),如固特异剥离石油业务,出售发展缓慢的子公司,经营重心重回轮胎制造业后业绩大增。彼得林奇所说的第三类公司类似于受压资产策略的标的物,对其的投资难点在于难以准确估量事故产生的后果。
具体而言,对于未进入破产程序的受压资产,其策略投资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灾难突降,股价短期内下挫70%以上;第二阶段,危机管理,削减资本开支,紧缩预算,进行成本控制,分红被取消,但有证据证明可以挨过危机,这一阶段是受压资产投资策略能否成功的关键;第三阶段,财务稳定,成本削减至可以仅凭付费用户的收入便可运行的程度;第四阶段,反弹到来,资本市场开始重新接纳,政府监管部门支持。成功率极高的投资策略是:在第二阶段买入股票,持有并在第四阶段卖出股票。
(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