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银行在2007年进入中国,这一年被称为“中国私人银行元年”。短短三四年间,不仅有大量外资私人银行纷纷进入,本土的商业银行也相继涉足,目前全国私人银行管理资产逾1.3万亿元。但最新报告显示,来自欧美的国际金融巨头依然占据了私人银行业务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受限于国内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格局,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面临体制上的羁绊,监管环境上也存在着“监管真空”和“限制过严”的矛盾。私人银行如何取代民间借贷,成为富豪们的“新宠”?本土银行又将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这些都已成为中国私人银行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富一代”客户群体
《私人银行家》杂志国际版日前在新加坡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亚太地区20家领先的私人银行(财富管理)机构管理的高端客户资产约为1万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76%。
私人银行中心总经理马劲松称,截至2010年底,有8家中资商业银行开办了私人银行业务。从机构数量、客户数量、管理资产规模可以看出,这4年中国的私人银行业取得了快速迅猛发展。
“私人银行业务还存在体制、业务、产品、监管、海外业务等5方面的问题。”郭田勇称,从体制上看,受限于国内金融业分业发展的格局,私人银行遇到一定羁绊,限制了产品创新的范围和深度;私人银行与产品供应商之间权责利不对等,定制能力比较差,依然有传统银行业务的色彩;由于体制上存在限制,一些深度的市场经营无法开展。
“从业务角度看,现在中资银行私人银行存在着两种模式,市场争论比较多,需要进一步探索。同时,还有业务范围问题、部门协同问题,私人银行业务和银行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也是很重要的问题。当前,私人银行与合作方存在沟通障碍,私人银行不能直接参与和管理,权责利不统一,跨市场、交叉性的金融产品难以推出。未来必须从产品创新上下工夫。”郭田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