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财经 7月6日上午消息 华泰联合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研究总监王群航今日做客新浪财经《视频直播间》,谈基金调研与上半年基金表现,分享其对今年市场的看法及下半年基金机会与关注的投资品种。以下为文字实录。
视频:王群航谈基金调研与上半年基金表现媒体来源:新浪财经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权静::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欢迎您说到新浪网的视频直播间,我是主持人权静。
今天我们的嘉宾也是新浪财经尤其是新浪基金的老朋友王群航老师,欢迎您王总。
王群航:您好。
主持人权静:王老师现在也是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基金研究中心的总经理,也是研究总监,也是挑起了华泰联合证券基金研究的大梁。首先跟您交流一下整个基金行业的人才情况,因为我们谈到公募基金的时候,发现一个特别大的挑战就是行业发展过快,人才匮乏的问题。从基金公司到第三方的研究机构,到研究所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这一次也是您就任了新的研究机构,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王群航:本身这个行业是一个发展势头很快的行业,不光是公募,大家从公募的数量和产品的数量发展很快。非公募发展就更多了,公司多如牛毛。成立这么多公司、这么多机构,肯定需要行政管理人员,也需要专业管理人员,这就造成现在这个行业里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状态的行业,人员流动性比较高的一个原因。
主持人权静:在这个影响之下,很多人也在说基金行业现在也是比较浮躁,干了几年之后很快就可以升基金经理,基金经理可能公募做了几年之后又转投私募,是这样给人一个不太稳健的行业面貌,您怎么看?
王群航:我们这个行业总体发展时间短,而且行业发展快速膨胀。有的一点经验,他就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好的升值空间,这是行业本身状况决定的。这个问题如果反过来讲,讲它是浮躁,不让它升值,我们能不能找到更合适的人来?找不到。
主持人权静:没有其他选择。
王群航:这个时候在行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每一个有潜力的人都给他充分的机会、充分的平台,让他去展示,让市场去检验,他到底行还是不行。如果不行,肯定会下来。
主持人权静:我们也知道基金经理的变化无疑是和基金的业绩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也是广大投资人所担心的一个问题。您现在到华泰联合证券做基金研究中心的总监,包括之前在银河证券从事基金研究的工作。这么多年来您的观察,您觉得人的变化到底对基金的业绩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也回答我们基民朋友们的疑问。
王群航:人的变化对基金的业绩可能会有一些影响,我们不能一概的认为负面影响。其实我们要看他变动的原因。一种是基金经理做得不好,我们想把他换掉,基金公司通过考核以后认为这个基金经理做得不好,要把他换掉。换掉一个业绩差的基金经理,对基金我们应该看好。
主持人权静:有一个问题,您怎么知道新换上来的人就会更好,这也是一个风险?
王群航:这也是一个风险,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期望每一个新换上来的都是好的,既然前面是坏的,后面那个人是公司经过精心挑选,他的目的和出发点是为了这个行业好,为了这个基金好,我们也应该用积极的态度看他,同时我们要跟踪新换的基金经理的业绩表现情况。
还有一种,原来做得比较好,一种是被挖走了,被挖走了以后,这时换上一个新的基金经理,可能做的没有以前的好,我只是说可能。还有他做的比较好,单位里面给他提拔了,比方说他原来只是一个基金经理,现在给他提成一个投资副总监,或者一下子提到投资总监上面去,他从管一个产品到管一个团队,这个时候我们也应该对他原来的产品和这个公司里面其它的产品抱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去看。
主持人权静:但是我们会有质疑,比如以前能力好的人就是管这一只产品,我们会觉得你全部的心思都扑在这个产品上。像刚才你说的慢慢出现一拖二甚至一拖三的情况,他任投资总监之后,会有其他助理帮助管理这个基金,无形中这个人的精力分散,业绩还会不会像以前一样,我们是有质疑的。
王群航:其实行业里最早发现一拖二的是我,我大概在2002年的时候发现一拖二的情况,而且我当时写文章质疑。几个一拖二的产品都是一好一坏,大的好,小的不坏。当时情况是很明显的,几个一拖二,每一个人都是管着一个大一个小,小的那个差,我当时就质疑你是不是适合一个人管两个产品。一拖二、一拖三应该这样看,我们首先要看一看它的产品类型,如果是一个被动型的产品,一拖二、一拖三没有关系,比如指数型基金,因为是数量化管理。主动型管理的产品,要看看这个产品和他原来的产品投资的方向、定位有没有什么不同,相差是不是很大。如果相差很大,就要一个人打两套拳、三套拳,他就一双手,这要通过调研去看他的助理有没有。还有一点,他管了两个、三个产品,规模到底多大,这些情况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不是讲一拖二一定差。最早的时候我发现一个好、一个坏。但是现在的情况是有两个都好的,也有两个都不好的,也有一个好一个坏的,所以要具体情况具体看待。
主持人权静:总的来看我们归纳一个规律,如果原来业绩好的这个人管了另外两个风格比较类似的基金,他的操作风格、管理风格一以贯之两三个基金可以同时复制,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对他有更多的信心。如果风格非常迥异,完全不一样,可能就是分散精力的做法。
王群航:有可能,这个时候我们还要参考其它因素,这几个基金的规模大小。比如管了三个基金,加起来才十个亿,管三个就管三个,把三个基金当成一个基金来看,总共才十亿。但是如果一个人管了三个基金,规模三百亿,肯定不行。
主持人权静:除此之外,我们刚才谈到一个业绩好的基金经理,比如他离开这个岗位,转投私募或者离职诸如此类的情况,比如业内公认的第一名王亚伟先生,如果有一天他离开华夏,他的基金投资人可能因为他的离开就不会再持有这只基金了。这类情况您怎么看?一个业绩比较好的个人的离开,对一只基金的业绩影响到底多大?
王群航:像王亚伟这样业绩很出色的人如果离开,有可能他有一批粉丝肯定会追随他。
主持人权静:他去了哪个私募就会再买那个产品。
王群航:有可能有这个情况,但是私募一般的投资者也不一定能买到,因为私募是有一个门槛的,门槛比公募要高。但是我们其实这个问题这样看,不一定非要很迷信很迷信个人,其实我们看华夏,不仅仅是王亚伟这个产品好,其它也有一些产品好,更应该看好一个公司的平台。因为如果一个人好,他完全可以独立去做。他为什么要在这个基金公司干?就是因为这个基金公司给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和很好的支持。所以,我们更要看好这个公司本身。个人是一方面,但是更重要的是公司平台。
主持人权静:在您对基金的研究过程中,无论是调研还是通过报告等等您都是通过哪些标准和方法来判断这个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和他投研团队的整个投研管理能力?
王群航:你问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公司,一个是基金经理。
主持人权静:我们先说个人,承接刚才个人的话题。
王群航:个人我要去调研,比如确定某一个个人,我要前期做大量的调研工作。个人他过去所管理的产品,他的风格,他的管理方式、管理理念,我把这些资料都必须要先看一下,搞透。包括比方说他过去的每个季度的季报和下个季度的对比,像这些东西我肯定都是要看,业绩还有各个方面,这是要看的。看过以后,你觉得有问题了,要向他去请教,这个时候你带着问题去,有时你看了以后觉得没有必要问,有时你觉得有必要去问,就带着问题去问,听听他所谈的他的看法,这是对个人的调研。
公司这一块,你要对公司投研团队调研,投资和研究两个部门你都要跟他们进行交流互动。从管理人员到一般性的基金经理,到一般性的研究人员,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要问,这个时候你不断问,不断的了解,这时才能发现一些情况。
主持人权静:其实之前我们也经常看到王群航的基金研究报告,尤其是新品推出的时候,几乎是第一时间就能够收到您关于新品判断的报告。在这一点我们也想跟您探讨一下,其实现在整个市场上第三方的研究报告已经越来越多,现在这样独立的基金研究机构也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包括您现在新从事的华泰联合证券新成立的机构也是第三方机构的一员。对于林林总总第三方机构提供的报告,投资人应该如何运用?如果都去看,可能我们也没有那么多精力。
王群航:我先纠正一下,我是华泰联合证券,华泰证券是大股东。现在基金报告也越来越多,这就跟股票的分析一样也是报告很多。报告很多大家看不过来也不一定,前两天还有人在网上问我在哪里看到你们的报告,说明他可能看的比较少。
大家喜欢看什么人的报告,自然会有一个选择,这是一个方面。但是我觉得如果投资者有一点分析能力的话,最好是看基金公司原始的信息披露,看他的原文。比方说你刚才提到新产品的分析,怎么样去了解一个新产品。你看我的报告或者看其他人的报告,这种东西都是经过我们研究和分析过的,如果投资者想更多的了解,看他的招募说明书原文,这可能更好一些。
主持人权静:对投资人也是有一定门槛的,可能更加专业的人有这个能力,但是对于普通的基民朋友来说,密密麻麻的表格,很多页,可能很多人看起来还是有困难的。
王群航:大家不要先想到困难,先把自己给吓回去。一般一个招募说明书全文稿7万字到10万字。
主持人权静:是,跟看一本小说差不多。
王群航:的确比较大。但是我自己的体会,因为到现在为止所有的招募说明书我全都看到,包括我们国家第一份招募说明书我都存着。每一份招募说明书你都要看,不断的看,看多了以后,你知道一个招募说明书应该包含什么样的内容。而且一个产品你一看以后就知道我要看在哪些地方看哪些内容。
主持人权静:有些关键点。
王群航:关键点能抓住。比方说一个产品,如果是一个普通性的产品,我就看一下基金的投资这一块,我知道这个产品到底是将来怎么做的。再要看比如基金管理人。举个例子,前段时间有一个新产品招募说明书,我一看,我说投决会里怎么没有投资总监?而且这投资总监大概一年前左右才去的公司,任命他为投资总监。我一看这个新产品里,投决会里怎么没有投资总监?我的第一个反应,这个人多了这个公司去以后,一年左右又离职了。但是我想我没有听到人家跟我讲任何事情。
主持人权静:没有报道。
王群航:没有报道,报道肯定会慢一点,因为还要证监会批复,我的信息渠道一般比较快,我没听到。我正好在想这个问题,正好过一两天,他们公司有一个人到北京来,到我的办公室,我就跟他聊,你们的投资总监怎么没在招募说明书,他说我们写漏掉了。这就是说你要看。
在这之前我也碰到过一个情况,也是没投资总监,但是他的确是离职了,因为他搞得不好。他还没离职,他已经不管这个事情,所以就没写进去。
这里面大家一定要看,你买一只基金,你要了解一个产品,你怎么办?你看招募说明书是它的法定文件,是它的原文,你看其它东西,特别我看到很多研究报告,它里面一些主观性的成分,或者是他对这个产品,或者是他对市场的理解有偏差。这时它的报告出来可能会对投资者产生误导。所以,我建议大家一定要看原文,原文并不是什么天书,并不是那么难,我觉得大家应该能看得懂,除非里面是有些比方说它的选股方面、数学模型,大家可以去忽略。但是它更多的是一种理念的叙述、方法的描述,这一块大家可以去好好地看一看。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