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马应龙,就醒目看到厂区行政大楼上约15米长的电子屏滚动显示:热烈祝贺马应龙眼药制作技艺获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获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公司董事会秘书、行政总监夏有章介绍,8月29日,文化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颁牌仪式,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并颁牌,马应龙的眼药制作技艺获得由国务院公布,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标牌。
代表马应龙公司赴北京接受颁发标牌的夏有章对记者说,“中华老字号要传承与发展,还有待于不断变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继往开来,还需要更大的投入和更多的付出,我们应该有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
从痔疮膏到眼霜的神奇转变
以麝香痔疮膏闻名于市场的马应龙,何以眼药的制作技艺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入选?
记者采访得知,马应龙眼药——痔疮膏——眼霜的转变,充满了传奇色彩。
据介绍,马应龙最早以眼药起家,1582年,创始人马金堂在河北定州采用名贵的原料,经过严格操作,精心炮制,制成“定州眼药”。其继承者马应龙,以制造和经营眼药为业,设店定州北街,将“定州眼药”更名为“马应龙定州眼药”,之后马应龙由河北几经辗转到了北京,在京城一时声名鹊起,二十世纪初,马应龙又南下武汉,并从此在江城扎下了根。
上世纪80年代以前,马应龙的主要产品还是眼药。那时,农村缺医少药,农民遇到蚊虫叮咬,皮肤瘙痒,都用马应龙眼膏来进行治疗同城315投诉产经,后来得了痔疮也用眼膏涂抹患处,结果还治愈了,这些信息传到马应龙(当时的武汉第三制药厂)后,厂里责成马应龙传人马惠民负责研制治痔药,科研人员经过努力,成功开发出经久不衰的“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经过多年发展,马应龙一跃为全国最大的痔疮外用中药生产企业,马应龙眼膏反而被人们淡忘了。到了近年来,在影视圈、互联网上,有关使用马应龙痔疮膏可以消除黑眼圈的信息盛传,于是,马应龙以博士后工作站为平台,联合多家科研机构进行研发,历时三年半,于2009年将“马应龙八宝眼霜”推上市场。
眼药制作技艺的精髓
来到马应龙八宝眼霜生产车间,记者看到,车间明亮而洁净,现代化的自动生产流水线正在有条不紊地运转。技术人员告诉记者,眼霜虽然不是药品,但生产车间是按照药品生产的标准建设,质量控制严格规范。
马应龙第十四代传人、公司终身药剂师马彩丽说:“马应龙眼药制作技艺的精髓就是八宝古方的炮制方法和配制工艺。”她还说,所谓八宝古方,表面上说的是马应龙眼药所采用的八位名贵中药材,但实际上指的是这种特殊的炮制工艺。八味药材已经公诸于世,但炮制过程中某成分的取舍,分量多寡的确定,药材的炒法等都绝对保密。这也是马应龙为什么能数百年来独此一家,从未被冒牌假药所扰乱的原因。
现在,马应龙眼部护理产品系列化基本成型,新上市的产品系列已经有8个品种,其中眼贴膜3款、新眼霜4款、礼品盒1款,同时,在研产品还有14个。
夏有章介绍,公司的眼部护理产品销售增长迅猛。今年上半年销售回款增长74%,终端实际销售增长110%,另外,网络销售也呈现良好态势,上半年回笼超过百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