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国外去投资国外的股票,也需要有一个国际板,让国外的企业来中国上市。因此,开设国际板,很大程度上是对当初作出的原则性承诺的一种兑现。
国际板还处在造舆论阶段
在WTO谈判中,中国作出了许多承诺,有的是自己想做的事,有的则是一种让步。而在所有的让步中,有的属于短期看未可行,长期看却是必然要走的路。开放金融市场就是这样一件事。你可以不答应,人家可以不签字。因此,不答应,有百害而无一利——据我所知,2001年中国如再不加入,也许就永远和WTO说再见了。答应了,有百利而无一害,因为既然中国已加入了国际大循环,既然市场经济已经不可逆转,那么,开放金融市场只是迟早的事。至于何时开放,以怎样的方式和节奏开放,主导权在我。入世10年来,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可自由兑换仍遥遥无期,QFII和QDII规模仍只有区区百亿多美金。因此,对国际板,我们可以下如下定论。
1、国际板的开设不可避免。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不可能对自己的承诺耍赖。况且从长远看,这对中国也是有利的。河东河西,潮起潮落,当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期过去后,中国的投资者也要像日美投资者一样,通过全球化投资,去分享别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
2、中国是个智慧民族、哲学民族,善于用太极手法去解决一些复杂问题。2005年,当全市场为国有股流通而忧心忡忡时,张五常说过一句话:别担心,在我看来,中国政府是很会卖股票的。果然,先把大盘干到6000点,让你们尝到甜头,原先的哭爹骂娘变成人人叫好。因此,国际板推出也主要是时机问题、节奏问题、公司选择问题。我不相信中国政府会在市场极其脆弱的时候推出国际板来砸自己的盘子,增加国内的麻烦;或者在极高的点位推出国际板,让老外猛赚国人的钱;也不相信中国政府一上来就将一大堆夕阳企业弄到中国股市中来,而是会有所选择并有所控制。
3、对非办不可但又会使大家不理解的事,舆论先行是通常的做法。国有股减持,从2001年上半年吹风,到2006年才正式启动;股指期货从2002年吹风,到2010年才正式推出,就是2个范例。而在吹风阶段,往往是利益攸关者说得最起劲。比如当年股指期货问题,吹得最起劲的就是上海金交所的相关人士。就目前来说,国际板还处在造舆论阶段,吹得最积极的还是上海市和上交所的有关人士。
因此,对国际板,我们可将它当作短期涨跌的理由之一,但实在是不必过于在意。就像2002年我预计一定是先全流通后再推出股指期货一样,我认为,国际板真正推出的时机会在2014年,届时,全球股市尤其是中国股市将处在一个大牛市的起点上。(大众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