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银行揽储压力的加剧,上市公司IPO募集资金的托管正成为商业银行争食的战场。而为了获得资金托管,银行正加快与私募股权基金进行“债权+股权”的合作,在企业初具上市意向时便展开“公关战”。
追逐拟上市企业
主力资金流入个股(12/01) 某些股割肉出逃肯定后悔 突发暴涨很可能不期而至 股民福音:套牢股票有救了! 目前国内多家银行都推出的投联贷产品,主要以股份制银行为主。对投联贷最简单的介绍是,商业银行会与私募股权基金一起投资拟上市企业,前者以贷款的形式,后者则以股权投资的形式。
某上市城商行投行部负责人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这样解释设计该产品的出发点:由于PE是用自己的“身家性命”去赌博,对风险把控更加严格,因此银行“搭车”投一笔也自然降低了风险。
银行传统的信贷风控看重的是企业过往业绩和还款能力、是否有资产保障,但“投联贷”却改变了过去的风审标准,因为PE更看重企业未来的成长性和上市前景。“有些企业还没有盈利,过去一定是通不过审核的,但现在也可以考虑。”上述城商行人士说。
招商银行选取投连贷客户的门槛则有三项标准:具有高成长性,年营业收入增长不低于30%;自主创新型,具有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或自主知识产权,或有创新的商业模式、管理模式、服务模式;拟上市,包括已引入PE或已开始上市前的股改和其他上市辅导工作。从这三项标准来看,“投联贷”的目标客户直接指向有上市潜力的企业。
招行北京分行公司业务部一位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则表示,只要是三年以内能上市的企业,银行就希望通过贷款的方式持续跟进,“维护好关系。”
除了存贷业务,目前各家银行还都强调能够提供一揽子的金融服务,包括为企业和PE之间牵线搭桥以及帮助企业做尽职调查报告等。
觊觎上市募资托管
对银行来讲,向拟上市企业跟进贷款,主要是觊觎企业上市时募集的资金能够托管在该银行以及其他一些中间业务收入。
“投联贷业务的核心目的就是希望上市募集资金能够托管在招行。”上述招行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记者了解,目前银行向PE介绍项目一般会收取投资额的2%作为财务顾问费,有时也会免费介绍。“牵线搭桥最主要的动力仍是为了揽存。”
从操作上来看,银行在与企业签投联贷协议时,一般会附加一份意向协议,包括上市时募集资金按照该银行信贷所占比例托管在该银行,至少不低于这个比例;上市时能够由该行关联的券商承销等。
不过,由于具有拟上市企业都是各家银行争抢的优质客户,最后妥协的结果则是各家按照信贷比例分食募集资金。
今年以来,A股IPO募资总额达2469.49亿元。多家上市公司公告显示,募集资金已转为定期存款,沉淀在其银行的专户上,规模动辄数亿元。按照资金募集用途,资金期限不等,但多在一年以上。这对银行来说无疑是笔丰厚的肥肉,不仅能缓解当前的存款指标压力,也为后续各项中间业务打开通路。
银行分享上市股权收益
对于投联贷产品的利率,多位银行人士表示,这取决于未来企业对银行的综合贡献度,高低不等。
“利率多少主要看利益设计的方案怎么样。”上述城商行人士告诉记者,“有些企业愿意付较高的利息、不愿让银行获得上市后的股权收益;有的企业则会让银行分享一些股权收益。”
由于目前《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这部分股权收益则需要进行一些“技术处理”,以中间业务收入费的形式体现。
另外也有银行通过“选择权贷款”的形式,规定上市后的银行持有的债权转为股权,由其指定的合作PE机构或券商进行认股。记者了解,目前中行、光大、民生等多家银行均推出了这类产品。
一位PE业内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介绍,选择权贷款即是由银行牵头与投资机构合作组建财团,以“债权+股权”的形式向企业提供资金,企业赋予财团一定的比例的股权期权,并由商业投资者具体持有期权。行权期一般为“贷款结束前或上市申报材料前三个月”。这个商业投资者一般为银行关联的PE或券商,待企业公开上市后,商业投资者择机抛售股权,银行再与这家关联投资者按约定比例分享溢价收益。
据《财经国家周刊》报道,光大银行南京分行在2008年给中电电气(江苏)股份有限公司一笔选择权贷款中,就指定了光大金控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光大金能基金作为认股权行使机构。
而上述招商银行北京分行人士则向记者介绍,债权转化后的股权也可以由同属招商局集团的招商证券或招商基金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