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第19届东盟领导人峰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中国总理温家宝将应邀出席。本次系列会议包括第14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纪念峰会、第14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第六届东亚峰会。16日,就本次系列峰会可能讨论的议题、东亚地区面临的形势以及东亚地区经贸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相关话题,本报记者专访了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东南亚研究所研究员李皖南。李皖南认为,持续数月的东南亚洪灾给该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系列峰会除继续探讨本区域政治经济发展战略、东盟一体化等常规问题外,很可能将粮食安全问题置于比较重要的位置。此外,美国、俄罗斯首次以成员国身份出席东亚峰会,参与区域经贸合作,也将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对于系列峰会可能探讨的重点议题,李皖南告诉记者,本区域政治和经济发展战略、东盟一体化等常规议题还将继续成为重点。当前,虽然通胀问题已伴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 影响经济复苏,俄罗斯与东盟区域的金融合作也在稳步发展中,所以今年加强金融合作可能还是处于框架层面,实质进展不会很大。”李皖南补充道。
关于东亚峰会“10+8”的新格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纳教授认为,本次峰会宣言中发表经济合作倡议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同时,他认为,本次东亚峰会后美国可能从三个层次来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一是推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二是美国可能会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双边FTA谈判(美国与新加坡的双边FTA已经实施);三是美国可能会考虑与东盟整体谈判F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