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财政部公布消息,2011年前八月的总财政收入增速亦达到了30.9%,共完成74286.29亿元。有人测算,今年全年的财政收入将首次超过10万亿元。我们希望,这么多财政收入能够切实落到实处,这需要两方面的努力:一方面严格监管,不能在审批过程中出现截留、挪用的状况;另一方面则需要简化环节,减少财政转移的环节,最大限度让资金用在该用的地方。如此,既可让公众切实感受到财政支出的效用,更能节省时间和成本,降低交易费用。
按照财政部的说法,2010年,全国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体育、农林水利、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城乡社区事务、科学技术、商业服务业等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合计达到59601.82亿元,占全国公共财政支出的66.3%。公众所以感受不深,就在于有一些是“特惠式”,简单地说,就是有一些并不“普惠”的支出稀释了公众的感受,明明有支出,只不过与己的关联度较小,感受不明显。
人均财政收入已经过低,再经历层层堵截,就像在一条大河上树立了数量众多的水电站或拦截坝,直接后果便是上游输出的总水量在变大(假设河流出水量完全由源头控制),下游却变成小溪。事实上,专项款被挪用、被稀释的问题屡见不鲜,一些地方政府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早就人尽皆知。如此一来,公众又怎会有切实的感受?再者,所谓的“特惠式”民生支出也能被公众直接感受,比如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统计部门只需把落到实际的财政支出统计一番,然而再同源头拨款支出相比较,看看中间折了多少,就可看出公众感受有无道理。
财政部没说谎,中国人均财政收入水平的确很低,原因大家也知道。但坦率地说,财政部的解释并不能令人满意。公众对财政支出的直接感受,并非通过人均财政收入水平,而是根据财政支出水平所取得的实际效果而言。从实际效用大小而言,人均财政收入水平是毫无意义的,并不能通过了解到财政支出的真实情况。所以,很不幸,财政部的解释无法消弭公众的困惑。
我国财政收入很高,但为何市民感觉并不明显?财政部办公厅日前表示,主要是人均财政收入水平低,排名在世界百名之后,仅为美国、德国、英国等的8%左右。(10月16日《新京报》)
不得不承认,这种说法看似有一定道理,毕竟财政支出的地方很多,公共服务品的提供千差万别,公众感受也因人而异。但关键问题在于如果“感受不到”只限于个别人或少数群体,这种解释还能说通,但在国民增收、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服务、交通出行、教育、就业、环境保护等问题上,有一种普遍的消极情绪在弥漫,很明显人均财政收入水平低、“特惠式”支出解释不了这些问题。
在笔者看来,根本原因在于财政支出与公众感受并不直接衔接,就像两块大陆之间隔着汪洋大海一般。换言之,由于审批程序过多,从上往下的关卡设置过繁,加之监管阙如,财政支出必然会经历层层盘剥,到达公众手中时已严重“缩水”。此外,一些公共产品的提供也采取层层外包的策略,中间环节越来越繁复,导致钱越花越多,提供产品的人越来越少、资金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