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8月初美欧货币市场流动性吃紧之时起,全球金融危机至今已四年有余。危机不曾缓解,反而愈演愈烈,只是其主要形式从金融机构的次贷危机转变为欧美的主权债务危机,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有增无减。
全球经济与金融体系前景难测,根本原因在于真实增长的根基已经动摇。超发货币、财政透支一用再用,还能再用多久?政府救援还能起作用么?中国经济风险已现,是隔岸观火,还是自躬反省,避免类似的错误呢?能否深化政治经济改革,进一步向民间开放,加强产权和创新机制的保护,以寻找新的增长动力,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11月11日至12日,“2011年财新峰会:中国与世界——寻找真实的成长”,正是在此背景下探讨中国经济的未来之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毅中、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银监会前主席刘明康、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波兰前副总理科勒德克、美国财政部助理部长拉戈等嘉宾参加会议并发表主题演讲。
在为期两天的峰会中,近百名专家和政界人士围绕“寻找真实的成长”主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内容包括2012年最重要的问题、金融动荡、变革与增长、拯救债务危机、全球治理与中国角色、经济周期与政治周期等热点话题。
不走回头路
鉴于货币与财政纪律的缺乏是金融危机的根源,而中国经济正处于“保增长”与“控通胀”的微妙平衡中,针对货币政策的讨论成为峰会的热点。
在诸多与会专家看来,当下国内通胀压力虽然有所缓解,但通胀风险并未彻底消除,这制约了货币政策辗转腾挪的空间。政策应对的当务之急,在于更加灵活地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同时加快金融市场化进程,从而令调控更有效率。
“过去三年货币供应速度过快。累计货币增速超过GDP增速50%,接下来如果货币增速慢于GDP增速是很正常的,是对过去三年错误的纠正。”在高盛投资管理部中国副主席哈继铭看来,明年通胀水平仍会较高,劳动力成本升速很快,油价和
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