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土资源部发布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80%的达到综合利用品味的共伴生矿得到全面回收,8%—15%的石油、天然气、铁、锰、铜等多种重要矿产的难利用资源转化为可利用资源。通过综合利用,增加和盘活石油15亿吨、铁矿90亿吨、铜矿1500亿吨、锰矿2500万吨、铅锌500万吨、金矿600吨等。
同时,《规划》还确定,“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在油气资源、煤炭与煤层气资源、铀矿资源、金属矿产、化工及非金属矿产、矿山尾矿和固体废弃物等六大领域开展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
对此,分析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从《规划》内容看,“十二五”期间我国矿产综合利用水平和规模将得到显著提高。此外,受益于《规划》涉矿概念股在沉寂一段时间后或大规模卷土重来。
在《规划》出台之后,与矿产相关的上市公司股价均略有上涨。另据统计显示,今年涉矿的非矿上市公司中,有14家公司披露年度业绩预报,7家预喜、7家预犹。其中 、湘潭电化和永太科技等3家公司年度业绩略增。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指出,受益于《规划》涉矿概念股在沉寂一段时间后或大规模卷土重来。
数据统计显示,目前两市涉矿的上市公司已达75家。同时,截至上周末,今年上市公司共有65家“非T”类公司涉矿,其中房地产、化工类公司最积极。
有业内人士认为,涉矿公司之所以受到市场的关注,更多的因素是看到了公司资源价值重估后对应的市值空间。“不过,市场对资源价值重估的逻辑也有一定分歧,从传统意义上的矿业权评估角度来看,其实质都是对未来收益的折现,但由于折现所涉及的具体数据很难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层面充分获取,所以投资者可能还要借助分析人士来评估涉矿公司的市值。”
“从今年来看,涉矿概念股的市场炒作风险依然存在,并且呈逐步扩大的趋势。根据此前深交所的预警显示,一些非矿‘涉矿’股表现出了高振幅、高换手率、高个人参与率等特性,波动性较大,风险更高。从公司后续的信息披露中可以看出,这些所谓的‘涉矿’公司由于矿产资源的置入给公司带来的经营状况提升的效果,往往不如市场传闻或投资报告中那么明显,有的甚至子虚乌有,炒作成分大于其置入矿业的实际作用。”有金属行业分析师向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