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他们每年都要和地方政府跑中央,为的就是多获得一些“调拨”的原油配额。
中石油、中石化2010年年报显示,中石油、中石化2010年全年原油净进口量分别达2.36亿吨和1.65亿吨。手握如此丰厚油源,两者今年前三季度的炼油业务却分别亏损达415亿元和230.9亿元。“能盈利的没油炼,有油炼的却巨亏”,这种怪现象不免令老百姓费解。
此外,在地炼看来,除了油源“受歧视”,销售渠道也大部分为两大油所掌控。“相比两大油庞大的营销网络,我们的销售渠道较少,通常只有一些民营批发企业和民营加油站。既然最上游的业务已被垄断,那么下游销售板块就应该放开让民营企业充分竞争。”一位地炼老板这样说道。比如民营加油站设立的门槛正在不断提高,企业要满足一定的资本金、规模、盈利要求,还要达到一系列环保标准、安全标准。“以前地方政府可以批,现在一般至少要省一级政府才能批。”上述地炼老板表示。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地炼的发展或多或少也得益于国有石油企业的“输血”。实际上,近年来地炼“无油可炼”的瓶颈得到缓解,很大部分原因也在于国企与部分地炼的合作,使得其原油获取渠道有所开拓。另一方面,国企在销售上也不是没有支持。据一位国有石油企业内部人士透露,出于合作关系或保供需要,每年中石油、中石化都会从地炼手中采购一定数量的成品油。“采购价格多已包含了销售环节的利润,基本是按照零售价来采购的,有时甚至是亏着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