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短暂的反弹之后,11月份A股市场整体呈现震荡下行的走势,股市的低迷加剧了小盘股高管减持行为。统计显示,11月份中小板、 董事长陈利浩减持1.34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远光软件陈利浩可谓是减持“专业户”,自2008年12月以来,他以个人或旗下公司名义先后减持57次。
市场人士指出,目前偏紧的货币政策加剧了资金紧张局面,许多中小板、创业板公司的高管涉及多项产业,年底通过股市套取资金的需求增大。
赚薪水不如卖股票
作为中小盘股票,创业板、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较主板更加分散,基于灵活的股权分配和激励机制,许多高管都持有企业股份。原本股权应该是激励高管人员提升企业经营水平的动力,而实际情况却是,近几年创业板、中小板公司整体业绩平平,成长性与高估值难以相符,而高管却把手里的股票作为生财之道。
以2010年年报为例,745家中小板、创业板公司全年报酬支出总额为23.67亿元,这个数据是包含了所有董事、监事和独立董事的薪水。对比可以发现,仅今年11月份的高管减持金额就已经超过了所有小盘股高管一年的薪酬总额。
如果落实到个体,数据的对比则更夸张。数据显示,11月出现减持行为的258位高管,2010年拿到的薪酬合计为6849.07万元,与当月套现金额29.87亿元相比,二者相差了42.61倍。
对于二级市场而言,高管不仅是上市公司具体的“操盘手”,也逐渐成为了重要的市场参与者,它们的增持和减持行为已经对股价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一方面,高管整体的持股规模惊人,2011年中报显示,仅中小板、创业板的董事持股市值就高达6398.33亿元,全体高管持股市值为7761.13亿元;另一方面,部分高管的减持行为非常“精准”,经常出现在股价的拐点,这也使得投资者对于高管套现行为十分敏感。
高管“离职风”劲吹
作为持有股份的特殊股东,小盘股的高管面临着两个选择:坚定持有,与企业共同成长;抛售股票,落袋为安。从监管部分和普通股民的角度,显然高管长期持股将会实现共赢。然而,对于许多高管来说,他们选择了另一条道路,甚至是采取更加极端的行为。
今年以来,高管“离职风”不断升温,剔除因换届、身体原因和工作调动的原因,以辞职和个人原因离职的高管已经多达1719位,其中,中小板、创业板公司的高管714位。仅11月份就有45位高管离职,其中,董事会秘书就有14人“挂印而去”。2010年年报显示,中小板、创业板公司的高管(不含独立董事)共计9932位,而今年以来离职的高管占比为7.2%。
市场人士指出,在主动辞职的高管中,除了部分是由于寻求个人发展或业务转型之外,多数可能是为顺利实现套现作出的“牺牲”。根据《公司法》和《证券法》规定,只要辞去董监事高管职务,无论是否在关联子公司任职,均可在6个月后自由买卖公司股票。如果不辞职,高管的限售股至少要1-3年后才能分批卖出。
综上所述,11月高管疯狂套现,既有二级市场动荡的因素,也有股权兑现高额收益诱惑的原因,这体现出部分上市公司和高管“轻企业业绩、重个人回报”的浮躁心理。另外,29.87亿元仅仅是在职高管的减持规模,随着大批高管离职,未来他们的隐性减持将更加难以估量,在制度上急需抑制离职减持的蔓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