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说,2011年“黑天鹅”频现,各种事件、问题乃至危机集中爆发,资本市场遭遇“股债双杀”,这一年,是最难做的一年。
基金经理说,2011年无趋势、无线索、无主题,市场的短暂回升曾数次让投资者隐隐约约听见大反攻的号角,但最终只是渴望战斗太久造成的虚幻假象,这一年,应该是抛弃一切幻想的年份。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一年,基金交出的成绩单颇为惨淡,又是一个 “少输即赢”的局面。
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面临失衡与再平衡。这一年,海内外宏观经济的变化导致投资环境的巨变;微观企业变化导致基金选股标准生变;机构、产业资本博弈加剧,基金旧有投资模式亦遭遇考验。
基金经理说,未来10年的投资,将处在一个长期的再平衡的环境中。遗憾的是,过往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实践并没有给我们理解新均衡提供太多的帮助。基金投资如何跨越“三重门”,将成为业内思考的重要命题。
2011年的中国股市正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多数投资者却依然习惯于“看着后视镜往前开车”。
一位明星基金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站在世界经济30年的重新平衡、国际货币体系30年的变革和中国改革开放30年后的结构调整的高度来看问题,“这次真的不一样”。
上述基金经理认为,“未来10年的投资,将处在一个长期的再平衡的环境中。遗憾的是,过往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实践并没有给我们理解新均衡提供太多的准备。”
毫无疑问,过去一个时代的投资方法和思维正面临重新检验和考验,无论是中国经济还是资本市场,都将发生重大变化。
就经济而言,一位业内资深的基金经理认为,去10年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低通胀,这是投资最好的阶段,而如此“甜蜜”的时光很难持续。未来10年,经济增速难免会下一个台阶,而通胀则会较过去10年上一个台阶。
就选股标准而言,亦会发生变化。在东方基金投资总监庞飒看来,受益于过去经济高速增长,过去10年,很多量价齐升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都会找得到。但未来这样的企业的挑选难度加大,更多的是稳定增长和有绝对价值的企业,未来资本市场的选股标准将逐渐从成长股向成长股及价值股并重过渡。
A股市场的投资模式也会发生变化。基金曾经是A股的“带头大哥”,行情的引领者,但自2007年3季度以来,基金资产管理规模一路走低,而随着大小非的解禁和全流通时代的来临,加之新股IPO扩容提速,基金在A股市场的份额不断缩水,基金话语权逐渐“旁落”。
A股市场在2007年达到癫狂,基金持股市值占比一度上升至27.14%的峰值,甚至在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A股市值大幅缩水的情况下,基金持股市值占比也依然维持在20%以上。
然而,进入2009年之后,形势急转直下,新股发行增加、大量限售股解禁,使得A股市场的流通市值出现大幅增加。基金持股市值占比逐季下降,终于在2010年底跌破10%,今年三季末再度下滑,降至7.86%,创下2005年以来的最低点。
在基金经理看来,随着全流通日渐来临的时代,A股市场博弈的主体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大小非、产业资本、其他理财产品将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从产业资本、从绝对价值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更有意义,这也意味着旧有的投资模式将面临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