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圈子里,吴建敏虽然个性较活络,但非常谨慎,犯这种低级错误我们都想不通。”上海一位与吴建敏相熟的会计人士12月6日告诉本报记者。
身为北京天健兴业资产评估有限公司总经理、证监会第三届并购重组委委员的吴建敏,让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下称并购重组委),成了热门词汇。
在此之前,这个对借壳上市握有审核大权的机构,并不为投资者们所了解。而今吴建敏及其身后的并购重组委,成为关注焦点。
吴建敏事件的曝光,同样让*ST圣方的重组再度引发外界的关注。
在2010年证监会全面暂停房地产企业借壳上市审批之后,当年3月3日,*ST圣方曾因为其首家通过房企借壳审批的身份,而备受关注。
在此之后的3月22日,ST兰光(000981.SZ)也享受到了同一待遇,而借壳ST东源(000656.SZ)的金科股份,则早在2009年11月30日就拿到了上市通行证。
“这些房企成功借壳上市,都是在 限制令 出台前已经受理的房地产类并购重组申请。”证监会一位负责人曾表示。
相关公告显示,*ST圣方的重组方案被证监会受理的时间为2010年1月13日,而ST兰光1月20日公告其重组方案被受理。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家借壳房企相继完成重组并上市之后,同为房地产企业借壳的*ST德棉(002072.SZ),其重组方案早在2010年1月21日便被证监会受理,却无果而终。
“吴建敏的事情出来后,我们回过头来分析,事情还真是不简单。”前述接受记者采访的投行人士坦言。
至此,并购重组委裁量权过大而又不受监督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类问题,明明跟别人已经通过的方案一样,但就是通不过审核。”上海另一家券商并购部的负责人对此颇有感触。
“拿大家经常会遇到的关联交易和销售额过于集中问题来讲,恐怕没有比冀东集团重组ST唐陶(000856.SZ)的案例更厉害的了,但是有时候我们做的方案就是不行。”上述并购人士坦言。
据该并购人士介绍,最能体现并购重组委裁量权过大的案例,应该是富龙热电(000426.SZ)的重组过程。
由兴业集团旗下有色金属资产借壳富龙热电的方案,早在2010年1月底就已公布,但在其后的两年时间里,该重组方案历经波折,与之相伴的则是富龙热电股价过山车式的巨幅波动。
2011年5月23日,富龙热电的重组方案最终在并购重组委2011年度第15次会议上被否。
此后,富龙热电再次向证监会提出重组申请,有意思的是,同一份未经改动的重组方案,在今年8月24日再度摆上并购重组委委员们的案头,而这一次方案却获得了通过。
而对比两次并购重组委委员名单,本报记者发现,两次审核工作会议的名单仅有一名委员发生变动,前一次参与审核的杨利在第二次审核工作中被换成了朱玉栓,另外四名委员仍为邱靖之、杨志明、顾文贤和薛荣年。
实际上,对于并购重组委裁量权过大的问题,证监会并非没意识到。
今年10月24日,证监会曾发布《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工作规程(2011年修订)》的征求意见稿,提出要“建立并购重组委会后申诉机制,强化权力制约”。
“除非证监会将每一次审核的依据和委员们的意见公开,并允许大家将其作为今后审核的判例和申诉的依据,否则谁敢执行申诉权,和并购重组委过不去?”上述并购人士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