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消息 (记者杨菁)昨日,中百集团、武汉中商合并案千呼万唤始出来。如果重组成功完成,本土商业从鄂武商、中百集团、武汉中商“三国鼎立”,将变成新中百集团和鄂武商间的“楚汉相争”。业内人士表示,武汉商业新的竞争格局后,仍需进一步整合。
合并案实施后,武汉商业将造就一只新商业大鳄。根据2010年营业收入计算,新上市公司的营业总收入将超过150亿元。
根据方案,合并完成后,公司将整合同区域内的重叠业务,融资、议价、投资、系统管理等方面能力更强。
方案指出,“鉴于‘中百’、‘中商’及相关品牌均在我国商业领域特别是湖北及中部地区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本次合并完成后,公司将采用双品牌战略:超商业务将以‘中百’品牌为核心,百货业务将以‘中商’为基础。”
此外,原中百集团、武汉中商分别拥有独立的、完整的财务管理系统、人力管理系统、业务管理系统和其他行政管理资源,今后都将进行集约化管理,归并同类项,减少重复建设,整合原中百集团和武汉中商各自管理制度,取长补短,分业务、业态使用原有的人才。
新上市公司拟根据公司后续经营情况适时推行股权激励计划等,提高员工凝聚力,提升公司运行效率和经营业绩。
合并案提出,将来“力争将合并后的上市公司打造成为一家国内一流的、多业态和跨区域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强的大型商业集团”。
有专家认为,武汉商业从“三足鼎立”变为“楚汉相争”,新中百集团、鄂武商仍然存在同质化竞争的问题。
新中百集团、鄂武商在产品范围、市场区域有一定程度重合:主营业务均为零售业,其业务范围覆盖了超市、百货连锁经营等,主营经营地域主要位于湖北。
新中百合并中商后,将同时拥有百货、商超业务,且商超、百货实力更为均衡;鄂武商百货优势明显,不过也有部分商超业务,双方在两大主营业务上存在的竞争应属“正面较量”。
不久,鄂武商将先行“过江”,在江南地区复制一个武商摩尔城,直接与附近的中商百货对垒,而中百超市与武商量贩的竞争在三镇早已开局。
当前,外来商业在汉步伐日益加快,大洋百货、新世界百货已经完成三镇布局,银泰百货扩张计划即将一一实现,连最新入汉的广百百货也有加店计划。
业内人士认为,武汉商业整合仅走完第一步,本土商业要保持竞争优势,有必要实现进一步整合。
据了解,新中百集团、鄂武商拥有同一个大股东——武商联,使得整合“续集”成为可能。
为了继续消除本次交易后的上市公司与鄂武商A之间的同业竞争或潜在同业竞争状况,武商联集团承诺:本次换股吸收合并完成后,本公司将采取积极措施消除存续公司中百集团与鄂武商 A 之间的同业竞争或潜在同业竞争问题,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推进鄂武商 A 与存续公司中百集团之间的资产和业务整合;推动鄂武商 A 引进新的外部战略投资者,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等。
根据财务测算,新中百集团总资产将达87亿元,在A股百货零售上市公司中超过重庆百货,排名第三。
据了解,原定于9月13日前披露重组预案并复牌的中百集团和武汉中商,由于武汉中商定增收购销品茂一事涉及目前政策敏感的商业地产,无奈推迟。27日,武汉中商终于取得《中国证监会行政许可申请终止审查通知书》,定向增发收购团结集团销品茂股权一事得以完结,扫平了重组障碍。
昨晚,两家商业上市公司重组预案终于揭晓。根据公告,中百集团拟以新增股份换股吸收合并武汉中商。为此,中百集团将以12.39元/股价格新增发行23363.62万股股份。武汉中商与中百集团的换股比例为1:0.93,即每1股武汉中商之A股股份换0.93 股中百集团之A股股份,换股对象为换股日登记在册的武汉中商的全体股东。截至合并完成日的中百集团和武汉中商滚存未分配利润将由本次换股吸收合并实施完毕后存续公司的新老股东按其持股比例共同享有。
之前,市场曾预期“武汉中商商标将以保留或被借壳”。但是,本次预案明确:交易完成后,中百集团将作为存续方,武汉中商将注销法人资格,其全部资产、负债、权益、业务和在册人员将并入中百集团。
此举意味着, “武汉中商”这一名字从此将淡出武汉市民视线,成为一道美好的回忆。在一些老武汉人眼中,位于中山大道中心的六渡桥百货也曾经风光无限,1996年曾经与武汉商场、中南商业大楼、汉阳商场并称“武汉四大商场”,1997年在深圳挂牌交易,但最终也淡出历史舞台。
长江日报消息(记者杨菁)在筹谋4年,停牌5个多月后,武汉商业重组第一案终于公之于世。合并案的背后,隐藏不住的是武汉商业坚持不懈,欲进军全国的雄心。
早在2007年5月17日,武汉3家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武商联成立之时,武商联向中国证监会明确承诺:在3年内逐步整合3家上市公司,消除同业竞争。
当时,市政府高层还组织相关人员到上海进行过考察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武商联的组建,是想打造类“百联模式”。
由于重重原因,3年期限已到,这个承诺延期到今年。
今年3月底,突然杀出“程咬金”:浙江银泰举牌鄂武商,希望夺得第一大股东的“宝座”。此举一旦成功,武汉商业重组的希望将破灭大半。
此后,武商联与浙江银泰展开“拉锯战”,从二级市场争持一直“打”到法院,成为重组的“催化剂”。
4月14日,鄂武商、中百集团、武汉中商同时停牌,宣布考虑重组。
由于鄂武商内部纠纷未了,到6月9日,鄂武商突然宣布退出重组。武汉商业重组由此“三缺一”,中百集团与武汉中商的“二人转”开始上演。
到8月,“二合一”方案确定,然而具体方案公布日期一再拖延,传出重组“触礁”传言。
至昨日,重组方案浮出水面。
据了解,武汉商业重组面临一个大背景:全国零售业重组加剧,商业竞争从区域性竞争扩大到全国性竞争。
2009 年以来,国内商品零售行业整合明显加速:百联集团下属友谊股份吸收合并百联股份、西单商场收购新燕莎、重庆百货收购新世纪百货等。众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快速实现规模效应,保持竞争优势。
眼下,多家全国性商业企业已经进入武汉,如新世界、银泰、大洋、群光、广百等,在江城加速布局。
在此背景下,合并案中解释,“武商联集团下属零售业上市公司中百集团及武汉中商唯有顺应行业发展趋势,积极推进内部整合,才能在行业发展中确立领先地位”。
两家公司有必要建立统一的产业平台,实现商业资源一体化,发挥各类商业资源的联动优势及协同效应,才能“更好的拓展营业区域,实现全国布局”。
多年以来,武汉商业就心存全国梦想。中百集团曾以超市“空降”重庆,可惜,由于地区差异,物流、定位都出现困难,盈利艰难。
武汉商业一位领军人曾说过,“如果我们不走出去,放弃的不仅是广大江山,恐怕还有自己的基业”。
(编辑:彭湘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