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举行的第十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国际论坛上,沪深两市交易所总经理齐齐炮轰基金新股报价过高现象,并认为背后症结在于新股发行机制的缺陷。结合不久前证监会推出的六大重要监管改革措施中的"逐步改变高市盈率发行股票的局面",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新股发行机制或面临改革。
新股发行"三高"不止就在监管层表态要"逐步改变高市盈率发行股票"问题的同时,凤凰传媒的上市再度将新股发行"三高"话题推向风口浪尖。
11月30日,国内出版传媒业最大的一次IPO凤凰传媒以高达63.4倍的市盈率发行上市。尽管截至昨日收盘,凤凰传媒收盘价10.49元仍在发行价8.8元之上,但上市以来持续下跌的走势,使其破发的结局变得毫无悬念。
事实上,今年以来新股破发已成家常便饭,除了市场低迷的外在因素外,发行"三高"成为主要内在因素。尤其上半年,在发行"三高"的背景下,近四成企业首日破发,超过八成企业破发。
论坛上,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张育军举了三个例子,一是在主板上市不到一年的华锐风电 ,首日发行市盈率高达50倍,当前市盈率为14倍,市值从800多亿元缩水至400多亿元;二是在中小板上市的海普瑞 ,首发市盈率近80倍,当前市盈率为32倍,市值蒸发超过500亿元;三是创业板上市的国民技术 ,发行市盈率98倍,市值从170亿元缩水至69亿元。
事实上,上述3只个股仅是管中窥豹,自新股发行机制改革以来,无论主板、中小板还是创业板,都不乏较发行价拦腰一半,甚至跌幅超过60%、70%的个股。而从比例上看,创业板最高。据统计,目前创业板上市公司275家,平均发行价约35元,平均发行市盈率近68倍,平均超募比为200%,破发比率则超过40%。
基金成"三高"幕后推手新股发行"三高"不止,基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据深交所金融创新实验室统计,目前基金公司参与新股发行的程度有所上升,在中小板和创业板新股询价对象中占比已达34%,而对应的有资格参与询价的基金数占比只有22%。
但是,基金公司在网下询价阶段,报价存在着定价不合理或高估现象。深交所内部研究报告分析表明,基金公司询价对象报价只有26%的比例,在承销商的估值区间内高于或低于主承销商估值区间的比例,分别为41%和31%;在每单
IPO报价最高的前十家询价对象中,基金公司在中小板和创业板新股发行中的占比分别达到25%和32%。创业板报价最高的十家机构,频次统计排名中有三家是基金公司。
对此,张育军直言不可思议:"80倍的市盈率可以接受,90倍的市盈率可接受,150倍的市盈率还可接受。作为机构投资人是怎么估值的?是否自律了?"
新股发行机制面临改革在此背景下,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新股发行机制或面临改革。
新股定价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早的严格控制(最高不超过20倍)到后来的创导指导,2009年的新股发行机制改革完全放开,加上创业板的推出,新股发行"三高"现象开始出现,并愈演愈烈。
张育军认为,结合当前情况,改变新股发行"三高"现象、加强市场自身机制培育尤为重要,要让市场机制有效运转。从新股发行参与者来看,以基金公司为例,基金公司在一级市场中要强化估值分析和询价报价的内部决策程序,自觉维护基金持有人的利益,严于自律,理性报价,不能盲目跟风搭便车,更不能因为委托代理问题而出现人情报价,或哄抬发行价格行为。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内部风控体系,如对破发的新股采取问责制,当初为什么会买?
以保荐机构为例,要进一步加强对保荐机构的诚信记录的工作,如财务"变脸"的公司是谁保荐的?并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惩戒。
从新股发行机制来看,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建议,一方面可对新股总量进行控制,变分散上市为集中上市,这样就可以控制新股的上市价格,降低投资者的炒新热情;另一方面可以先发行,之后延后数月或更长时间再上市,用加大打新者的时间风险控制其炒作,同时还可有充足的时间来认清这家公司的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