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还想提供另外一组数据,对于急功近利的基金公司管理层以及猴急着向管理层要利润的股东们,以及依然在贫困线以下挣扎的9家基金公司和今年成立的7家基金公司有很大参考价值。
结论是,除非一出生就遇上2006、2007年的大牛市,否则,在目前的A股环境中,七成基金公司要想彻底脱贫,至少需要四年时间,而且要遇上一个上涨2000点上下的大牛市。
先要澄清的是盈亏平衡点的口径,业内以及媒体此口径并不一致。早些时候,基金公司盈亏平衡点公认的基金保有量是50亿元,2010年到了80亿元左右,今年以来有媒体报道说大概需要200亿元。
但据《投资者报》统计,2010年资产规模在100亿元以下的有13家基金公司,这其中,4家盈利,9家亏损,亏损者规模均在70亿元及以下。基于此,在笔者的统计口径中,把70亿元规模定做盈亏平衡点。
2001年至2005年,是公认的大熊市,2008年至今,也称得上熊市,两个时间段有相似的地方。
2001年至2005年间共成立42家基金公司,其中31家在2007年彻底脱贫,占比73%。
平均来看,自成立起,42家公司规模超过70亿元的平均时间段为3.4年,考虑到基金管理费计提的滞后半年,所以要把利润装进口袋,平均时间应在4年左右。
这在挑战基金公司股东的耐心。
北京一家银行系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告诉笔者,股东方年初明确提出,基金公司不能拖累股东的利润增长,这意味着,所在基金公司必须拼命发基金增加规模。
股东向管理层逼规模,这种现象业内普遍存在,今年换总经理的基金公司已超15个,大部分因三年合同到期而主动离任,说不好听点,多数属于“被”离任。因为从2008年至2011年三年里,大部门基金公司资产规模下降或停滞不前。
也是迫于股东压力,近两年来,基金公司陷入拼命发产品的怪圈不能自拔,集中表现为基金数量急剧增多,但整个公募基金的份额以及基金首募规模越来越小。
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事先人才培养机制没有健全,投研人才的需要跟不上产品发行速度,致使整体投研素质下降。
不止一位基金公司高管向记者感叹过,2008年前,从研究员到基金经理助理再到基金经理要7年,现在三四年研究员经历就能任基金经理,不能不引起重视。
从总结2001年至2005年基金公司牛市生存经验来看,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对基金公司股东而言,尤其对于濒临“破产”以及新成立的基金公司,夯实基础、把持有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是过冬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