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伊始,分别在深圳主板和中小板上市的时代科技和兆驰股份均因“未及时披露公司重大事项”而登上深交所“黑名单”。但是两周后,其股价竟然分别上涨2.5%和4.2%,甚至跑赢同期大盘指数。
除上述两家公司外,2011年以来还有34家公司因违规或者触犯相关法律法规而被调查。事实上,在当前的A股市场上,像这样的污点公司还有很多。根据《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统计,目前每7家公司中,就有1家曾遭遇过监管层调查。其中,145家公司还“屡教不改”。在监管层发布查处公告后的3个月内,六成公司会跑输大盘。
统计监管层发布查处公告后3个月内被调查公司的股价涨幅,并与同期大盘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551份调查样本中,有276例样本在公告发布后3个月内股价下跌,占比48%;244例样本股价上涨,占比44%;还有42例样本公司股价因停牌而股价未发生变化,占比7.6%。
那些多次被调查的公司,在监管层发布查处公告后3个月股价下跌的占54%,其余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将这些公司3个月的涨幅和同期大盘比较,其中多次被调查的公司中,有58%的公司跑输大盘。
不过,从业绩上来看,多次被调查公司的表现却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差。
《投资者报》根据监管层发布查处公告的时间,统计了每家公司当年年报中的净利润增长率,结果发现,被查处公司的业绩出现两极分化。56%的公司在查处公告发布当年业绩出现增长,44%下滑。其中,27%的公司净利润下滑超过100%,还有35%的公司净利润增幅超过100%。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状况?一是监管层所发布的查处公告,多是对公司过去几年或一两年违规行为的披露,该公告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导致当期上市公司年报和处罚公告不匹配;二是被查公司多数曾带有ST的烙印,在被查处当年实现了重组,从而业绩出现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增长。
从上述情形来看,监管层对上市公司发布查处公告后,这些公司的股价在短期内(三个月)可能表现不佳,投资者应尽量规避,但是后期投资与否,还需视其当年业绩是否出现好转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