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加工点的铁桶内装着收回的地沟油。

隐藏在居民区的地沟油黑加工点。 记者 伏志勇
疑似黑加工点超20家 分成不同的帮派
长沙地沟油黑作坊探底
《法制周报》首席记者 朱春先/文 记者 伏志勇/图
长沙市民刘胜兵最近特别关注有关地沟油的报道。
在他办公桌上的手提电脑里,一个号称“地沟油”第一案的视频在反复播放。而涉及到地沟油的相关报道,也被他搜索出来,放在“桌面”上。
作为一直关注地沟油现象,并试图将地沟油产业正规化的业内人士,刘胜兵曾向长沙市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建议,要对地沟油采集实行准入制度。“整治长沙地沟油地下产业,应该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希望有关部门尽快采取行动。”
《法制周报》去年4月就曾推出了“长沙地沟油流向大调查”专题,用5个版面对地沟油采集、非正规流向、正规流向等层面,对分布在长沙市五区城郊结合部的黑作坊进行暗访调查。时隔一年半之后,长沙的地沟油黑加工点呈现出怎样的变化?2011年9月17日,记者对此再次进行了暗访。
空气中飘浮着酸腐味
2011年9月17日,长沙市芙蓉区汽车东站附近某村。记者一行两人,从汽车东站沿着一条村级公路往里走,空气中的刺鼻气味渐渐增强,有腐肉的臭味、变质油的酸味,还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怪味。记者估计前面就有地沟油黑作坊存在。
出现在记者面前的是一排排建于上世纪的居民房,有的连成一片,最高的也就三层楼高,在片与片之间,有狭长的小巷连通。当记者来到某污水处理厂正对面的一条小巷口时,两个低矮的烟窗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走进巷内时,为免引起注意,记者没有携带任何设备,以路人的身份快速走进,初步的观察结果是,巷内有两个规模很小的地沟油加工点和两个疑似潲水油养猪点。
从巷内往外走时,离巷口不到150米靠南的加工点旁,有一辆疑似装油的面包车正在倒车,车后有一条小板凳挡住了后胎。记者装作好心帮其挪开小板凳,却遭到加工点内一名工人的呵斥。
工人的反应加重了记者对这个加工点的怀疑。走出巷口后,摄影记者决定对该加工点暗中取证。当他背着摄影包走进巷口后,一个工人走上前来,“兄弟,没有走错路吧?要不要带路?”当记者回答说不必要时,又有几个人走上前来,久久盯住记者离去的方向。
在这条巷道北面的两个棚屋内,记者注意到有人支着一口铁锅在烧煮,旁边还有一些数量不等的油桶。陪同暗访的知情人李如秒说,这些可能是养猪者在烧煮潲水油,棚屋内可能养了一些猪。
“他们从酒店收回来的潲水油上面漂浮着一层油。这层油他们会先把它捞起来,剩下的残渣再烧煮,再沥油。”李如秒说,“潲水油的酸价只有十到二十个点,即使只做简单的加工(烧热炼制),也与正规的油没有区别。”
“酸价”是一个圈内人的专业术语,指的是食物类残渣中变腐发酸的指标,酸价越高说明腐败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打个比方,剩饭放久了之后会酸掉,衡量其被酸的指标,就是酸价。”
“由于酸价比较低,潲水油中炼出的油回流餐桌的可能性比地沟油回流餐桌的可能性要大得多。”李如秒说,收潲水油的人很多,价格也越收越高,“他们收的潲水油不可能进入生物柴油厂加工,因为生物柴油厂的收购价格与炼制食用油的地下加工点出的价格相差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