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参加了活动,孩子就爱说话了,成绩也有提高了,还说将来要成为一名生物学家。”来自阳朔的农民工子女杨涛与广西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小覃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后,发生的变化让他的父母惊喜不已,“团委的关爱,真的解除了我们在外打工最大的担忧!”
“心手相牵——广西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自2010年5月全面启动以来,共青团广西区委通过青年志愿者与农民工子女广泛结对的形式,紧密围绕农民工子女成长的需要,重点开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5项服务,将关爱带给广大农民工子女,该活动正逐渐成为广西共青团的又一工作品牌。
整合社会资源 搭建爱心平台
在我区,有大量单亲或双亲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子女,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不容乐观:有的寄宿在亲戚家,有的由爷爷奶奶照顾,没有人辅导或监督学习。他们渴望得到帮助,渴望得到关心,渴望有人分忧解难。
今年年初,共青团广西区委在调研中发现,各地在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中,常常会遇到活动场所难找、活动项目单一等问题。今年2月,共青团广西区委推出了“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基地”建设活动,积极联系,在热心公益的企事业单位中建立服务基地;青年志愿者根据自身特长,定期到志愿服务基地开展活动,使农民工子女能长期得到关怀。
阳朔县福利镇龙尾小学学生邓翠珍第一次走出大山,她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我要努力学习,把家乡建设得和外面一样美好!”在第3期桂林“爱在山水间”感受城市体验活动中,她乘车游览了桂林市区,参观了气象局科技馆、訾洲公园、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标本馆等地方,这些都是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基地,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她和同学们流连忘返。目前,桂林市团委全力打造的“爱在山水间”活动已成功举办5期,每期都组织100名农民工子女到桂林游览名城、参观馆所,不断开阔他们的视野。
以服务基地为主阵地 延伸关爱触角
“妈妈,在‘七彩小屋’里,志愿者哥哥姐姐们会辅导我的功课,还和我一起玩游戏,我很开心!我会好好学习,不让你们担心。”在百色市右江区百城街道文化站“七彩小屋”志愿服务基地,10岁的小伟用免费电话,与正在广东打工的妈妈通话。
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区已经建立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基地1332家,共组织开展活动8300多场次,扩大了服务基地的影响。以志愿服务基地为依托,类似“四点半课堂”、“自护教育讲座”等一批有利于农民工子女身心健康成长的项目,得到了迅速推进,志愿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展和延伸。
大化瑶族自治县团委成立了“野百合公益联合会”,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免费午餐的项目。雅龙乡尤齐村弄尤教学点9岁的韦香妃身高已由原来的1.1米长到1.3米,她说:“以前来回学校要饿着肚子走两三小时的山路,现在不用来回跑了,在学校就可以吃到免费的午餐。”孩子们能得到足够的营养,学习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家长们更加放心,该县3个爱心午餐点的上学率恢复到100%。
打造长效机制 唱响奉献之歌
在志愿服务基地里,每一位志愿者都在用心书写着奉献之歌,用爱心呵护农民工子女。在他们看来,志愿服务基地就是提升自我的课堂、展示青春风采的舞台。
在广西师范大学万众爱心学校的志愿者和孩子们,十分敬重他们的“爱心姐姐”——志愿者小唐担负着社区20多名农民工孩子学业辅导的志愿服务工作。她克服身体残疾的不便,不管刮风下雨,都能准时到达学校,给孩子们补习功课。在她的耐心辅导和教育下,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成绩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小唐感慨地说:“我们常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一直是我坚持下来的动力,他们太需要关爱了”!
在其他的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基地里,像小唐这样持之以恒、默默奉献的志愿者还有很多。他们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感染和鼓舞着农民工子女们。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各级团组织以志愿服务基地为依托,不断拓展志愿服务内容,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走出一条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基地化、项目化和常规化”建设的新路子。截至今年11月24日,全区各级团组织和青年志愿者组织已建立1.1万多个“农民工子女远教小屋”,与3724所农民工子女较集中的学校进行结对,覆盖农民工子女75.5万人,募集爱心捐款200多万元,让农民工子女真正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