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的中国股市果然风高浪急。虽然10月份开市两天收盘涨跌都不大,但这两天盘中的波动,已让投资者心惊肉跳。这不,昨日虽然有中央汇金公司高调救市、全球股市集体大涨等利好扎起,但沪深股市居然像“扶不起的阿斗”,双双上演了大幅高开后的大幅走低,让投资者为之气馁。
走势:高开后低走
受欧美股市前晚暴涨和汇金高调救市的刺激,沪指昨日开盘报2401.74点,上涨57点。但全日走势却让人透心凉,高开后仅上冲几分钟,最高冲至2412.38点后就急速下跌。在2400点上方待了不到10分钟。全日跌跌不休,下午2点半后出现跳水,最低跌到2323.41点,幸亏尾市急升,最终勉强收红,报收2348.52点,小涨3.73点,涨幅0.16%,成交量放大到627.7亿元。不过,深成指收报10065.47点,大跌105.28点,跌幅1.04%,成交量496.6亿元。中小板指大跌0.56%,创业板指大跌0.49%。
个股:金融股领涨
两市个股昨日涨跌各半,其中3只非ST股涨停,6只跌停,个股行情偏弱。汇金的救市行动,刺激金融股昨日大涨,金融行业指数涨幅超过2%,领涨大盘,工商银行(601398)涨1.5%,农业银行(601288)涨2%,建设银行(601939)涨2.49%,招商银行(600036)涨1.82%。受资源税征收范围扩大的影响,煤炭股暴跌,家电、通信、食品饮料、汽车股跌幅很大。
救市:为什么失败?
此次是汇金第三次以增持四大银行股票的方式救市。汇金前两次出手救市,股市都应声走出了漂亮的短线反弹走势,短线累计反弹幅度都在20%以上。此次救市为什么市场不给面子?分析师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前两次救市虽然短线反弹幅度很大,但随后股市迎来了更大的下跌。也就是说,汇金前两次救市也没有改变当时的股市大趋势。其次,目前股市面临的经济、政策、市场供给、国际金融危机等大问题一个都没解决,仅靠汇金出手买几只大盘蓝筹股就能达到救市效果,显然不现实。
机构:等救市后招
分析师认为,汇金救市应该是政府放出的第一个股市维稳的信号,这是明确无误的。目前,机构投资者还在等政府后续的第二、第三个救市招数。这些招数包括:新股发行特别是大盘股的发行是否放缓,或者暂停?货币政策是否放松?打压房地产的行政措施是否放松?(例如,最新消息显示,佛山从今日起可能放宽房地产限购措施。)
走势:黎明前的黑暗
中证投资张索清认为,技术上,在未出现明显的上涨动力前,股市上涨高度有限,机构只有经过低位的反复震荡才能获得更加廉价的筹码,这或是所谓的黎明前的黑暗。短线来看,昨日收出放量长阴,5日和10日线得而复失,极大地挫伤了短线做多热情,导致短线反弹行情启动的时间点或后移。今日关注2319点的支撑或2350点以上的阻力。
点位:2008年9月,金融危机进入令人窒息的时刻,当年9月18日晚,汇金宣布买入工行中行建行的股票。沪指当日的收市点位是1895.84点。
反应:2008年9月19日,沪指暴涨9.45%,市场几乎所有股票都涨停。9月22日,沪指再暴涨7.77%。在随后的3个交易日,沪指最高冲到2333.28点。短短5个交易日累计上涨23%左右。
大势:汇金救市并未改变当时大熊市的格局。股市激情狂涨5日后,重新回到跌跌不休的走势中。1个月后的10月28日,沪指探明历史大底1664点,这个点位比汇金宣布救市的点位1895点低了231点。而且,股市之所以能在1664点止跌,是因货币政策放宽,国家推出4万亿投资计划的缘故。
汇金首次救市
1个月后见大底
点位:2009年10月9日,汇金第二次救市。当时,沪指前一个交易日的收盘点位为2779.43点。
反应:10月9日,沪指应声暴涨4.76%,随后出现长达1个月的反弹走势,最高见到3361.39点。这一波累计上涨近600点,累计涨幅20%左右。
大势:由于当时的货币政策开始从紧,汇金此次救市导致两个结果。一是虽然短线反弹20%,但沪指最高点并未超过此前的最高点3478点。其次,在反弹结束后,沪指做了一个复杂的头部形态,然后开始持续的中期下跌走势,并在10个月后的2010年7月2日见到2319点的低点。
汇金二次救市
股市大涨后暴跌
时隔两年,代表“国家队”的汇金公司再度出手抄底。长盛同祥泛资源基金经理李庆林认为,此举对夯实底部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市场稳定。而节前被誉为市场风向标的社保和险资也爆出大手笔抄底之举,显示出其对底部的认同度越来越高。
历史数据显示,2008年来汇金两次增持后,A股市场便出现了阶段性底部,均对大盘产生正面影响。李庆林表示,目前沪深300动态市盈率不到13倍,上证50和上证180指数动态市盈率不到10倍。A股的历史走势显示,市场平均市盈率跌破17倍的情况仅出现过4次,所以后市下跌的空间不大。此时正是市场中长期的相对低点,现阶段成立的股票型新基金将迎来较佳建仓机会,也是投资者低位介入的良好时机。
李庆林指出,未来两年时间,我国都将处于高通胀周期,CPI会长期保持在4%以上,医药、家电、旅游等下游消费行业中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上市公司,可以有效转嫁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压力,都具备良好的中长期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