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手记
今年以来“股债双熊”的市场环境,让基金行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对于基础尚不牢固的中小基金公司来说,这个“冬天”更是格外难熬。
近期,笔者与几家刚刚换帅的小型基金公司总经理交流时发现,尽管“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些新上任的“一把手”劲头都很足,但他们对行业乃至自家公司的现状仍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和几年前不同,如今,这些小公司的“新老总”们,已经不奢求在一两年内实现“弯道超车”,求生存已经成为他们的共识。这一方面或许缘于他们对股市的悲观,用一位总经理的话说,“2006年、2007年那样的大牛市,这辈子可能都见不到了。”在股市缺乏明显赚钱效应的情况下,“靠天吃饭”的公募基金很难迎来爆发式的规模增长,中小基金公司凭借业绩实现规模猛增的机会也大大减少。
另一方面,行业制度方面的束缚迟迟没有质的突破,也是“新老总”们降低预期的重要原因。缺乏有效的激励方式,使中小公司难以吸引足够的人才完善团队。在公募行业人才持续流失的背景下,中小公司外部引援的难度加大,而靠内部培养,则需要相当长的成才期。同时,基金投资范围方面的限制,也使中小公司无法采取“出奇制胜”的策略,只能陷入现有的“红海”中,自然难以在和资源丰富、基础雄厚的大型基金公司竞争中脱颖而出。今年以来,不少中小公司咬牙“血拼”新基金发行,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外部环境的制约无法改变,中小公司真的就无路可走了么?俗话说“穷则思变”,对于中小基金公司而言,市场越是凶险,发展战略的选择就越是重要。因为试错的余地已经很小,而原来“随波逐流”的发展模式也越来越难以为继。笔者相信,走过这段行业瓶颈期,仍会有中小公司脱颖而出,关键要看选择的路是否正确。
比如说,现在已有小公司开始尝试重视客户体验,淡化对相对排名的考核,力争在公募产品中提供绝对收益;又比如,有小公司将资源向专户倾斜,采取更为积极的激励机制。这些尝试不一定最终都有美好的结局,甚至有些和公募基金业的传统思维相比显得离经叛道,但对于行业来说,这些尝试都是有益的,它们蕴涵着行业的希望。
一直以来,国内公募基金业在理念、产品等方面大都效仿海外共同基金业,但中国的投资者、资本市场、制度环境乃至文化传统和海外相比都有很大差别。如何把海外经验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摸索出新的发展模式,对于困境求生的中小基金公司来说,路或许就在脚下。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