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
编者按:7月25日,金磊股份IPO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同城315诚信网产经,刚刚过会,就有市场人士质疑,2008年至2010年研发投入计提管理费用过低,存在虚增利润现象。对于此,公司董秘回应,不存在减少管理费用虚构利润的情况。但此说法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同,据媒体报道,公司的技术革新不足以确保金磊股份在市场竞争中的优胜态势,市场对金磊股份的持久盈利能力产生质疑。
研发投入计提管理费用过低
2008年至2010年,金磊股份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3754.49万元、26612.66万元、36496.52万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2498.96万元、3545.52万元、5063.44万元,2009年和2010年,公司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为41.88%、42.82%,平均增幅为42.35%。
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中,2009年和2010年,濮耐股份(002225)净利润同比平均增幅为15.76%,北京利尔(002392)净利润同比平均增幅为29.06%,与之相比,金磊股份近两年的业绩表现可谓靓丽。
然而,在净利润表现靓丽的背后,有投资者质疑公司通过研发投入计提管理费用过低进而虚增净利润。
招股书显示,2008年至2010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1079.06万元、1394.67万元、1520.21万元,而公司同期计入管理费用的研发费却只有2010年的423.76万元,2008年和2009年却分文都未计入管理费用。而北京利尔2007年至2009年的研发投入分别为2166.36万元、2168.35万元、2906.73万元,全部计入到当期管理费用中的研发费。如果按照北京利尔将当期研发投入全部计提到当期的管理费用中,则金磊股份2008年至2010年净利润分别为1419.9万元、2150.85万元、3966.99万元,其中,2008年和2009年净利润较之前公布的数字减少43.18%、39.34%。
金磊股份董秘回应
有市场财务专家对记者表示,虽然金磊股份表示公司在2009年及以前的会计年度对技术研发费单独在“生产成本”会计科目中归集核算,也许,当期的研发费用确实计入到当期的生产成本中,但由于在招股说明书中并不能看到2008年和2009年“生产成本”中的研发费用具体为多少,投资者无法查证公司计入当期生产成本的研发费用有多少,因此公司有通过降低研发投入在管理费用中的比例减少管理费用进而虚增利润的嫌疑,这种手法是在公司上市前夕虚增利润比较常用的一种财务手法,如果金磊股份和北京利尔一样,对当期研发支出全部计提到管理费用中,这样就不存在通过这种手法虚增净利润的嫌疑,但金磊股份2008年至2009年研发投入“零计提”到当期管理费用中的做法,在公司上市中确实很“罕见”,存在较大的利润调整空间。
金磊股份董秘魏松表示,2009年及以前年度,公司的技术研发费在“生产成本”会计科目中核算;2010年开始,公司以各个项目为单位分别进行归集和管理,并在“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会计科目单列“技术开发费”,进行专项核算。公司不存在减少管理费用虚构利润的情况。
利润悬疑:能持久盈利?
一家上市公司获得稳定收益,进而在资本市场展现应有的价值是其重要责任之一。金磊股份在招股说明书中称,公司的超高纯镁钙砖技术、烧成高纯镁钙砖技术、不烧镁钙砖技术、高钙镁钙砖技术等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金磊股份称,“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拥有2项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外观设计专利,另有4项发明专利正在审核中。”
但这些技术革新不足以确保金磊股份在市场竞争中的优胜态势。作为与冶金行业有密切联系的耐火材料行业的发展,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看钢铁和稀土等行业的脸色。而中国钢铁行业,今年仍摆脱不了铁矿石价格高企给整个行业带来的利润下滑困扰。至于稀土行业,一直与稀土企业打交道的市场人士9月25日也对《国际金融报》记者透露,在国家整合稀土企业、关停小企业的大背景下,稀土的开工率并不像前阶段这么高涨,“20家中小型稀土企业现在有10家开工就不错了”。
金磊股份招股说明书也称,“如果未来不锈钢及其他特殊钢行业不景气,对公司经营的负面影响将会显现,有可能导致公司出现业绩下滑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耐火材料业还存在门槛低、集中度低等劣势。这一点,金磊股份在招股说明书中也打了“预防针”:“在碳复合耐火材料方面,生产企业数量较多、生产能力高度分散,竞争较为激烈。在镁钙系耐火材料方面,除青花集团、LWB、金磊股份、后英集团等主要生产企业之外,尚存在部分未进入统计口径的小型生产企业,产品档次较低,拉低了行业产品的平均价格和盈利水平。”
但金磊股份在招股书中却实实在在地忽视了外资竞争的强大压力。行业资料显示,“中国东北部是耐火材料供应商极其丰茂的地区,导致国外投资商对中国出口的低价产品产生了质疑,并在2003年由欧盟提出对中国耐火材料新产品的反倾销,限制了中国产品对欧盟的出口。为此,2006年中国对部分行业进行了减免出口退税,以此限制产品出口带来的损失。但这没有限制国外品牌在中国的销售,因为他们已经极大地占有了市场,也建立起了品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