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众对“公务员将进行职业道德轮训”一事表示“一边倒”的质疑。其被质疑的一个共同“疑”点是,公务员道德建设靠“不少于6学时”的培训“自律”远远不够,因为缺德“补德”并非吃补品那样简单,只有强化“他律”,完善相关监督制约机制,真正把官员的权力“关进笼子”、“晒”在阳光下,同时对“缺德”者一律严惩不贷。如此,谁也不敢就范。
平心而论,上述质疑并非没有道理,只是公众对有关部门组织开展这次轮训的初衷或多或少存在“误解”。有关部门组织这次轮训,并非期望所有公务员都立马变得道德高尚、全社会风清弊绝,收到立竿见影、一劳永逸之效,而是希望通过系统的道德和警示教育,给公务员们补上职业道德这一课,从而普遍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增强其抵御各种不良诱惑的免疫力。然而,正是这样一次明明具有积极意义的、本来很普通的公务员教育培训,缘何引来一片质疑?值得深思。
笔者认为,“官德培训”之所以引发众多质疑,原因之一,想必是一些地方或部门习惯于搞形式主义,以致一些并非形式主义的做法也被“迁怒”。以往,一些地方或部门组织开展的某些活动,往往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规格很高、声势很大,结果却仅停留在“活动”层面,收效甚微。而“官德培训”的效果,本来就难以用尺、秤来衡量,因此被公众质疑也自在“情理之中”。
“官德培训”被人质疑的另一原因,恐怕是当下少数道德败坏的公务员损害了整个队伍形象,所谓“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之故。一些已被查处的曾担任要职的公务员,他们接受的廉政、德育方面的培训教育并不少,大道理甚至比谁都懂,然而却是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口头上一套、行动上一套,表面上清心寡欲、廉洁自律,实际上骄奢淫逸、腐化堕落。对其而言,“官德培训”又有何用?
“官德培训”虽然对极个别人无效,但从提高整个公务员队伍思想道德素质而言无疑是必要的。总之一句话,我们开展的任何活动、所做的各项工作受到一些质疑都很正常,可以理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活动或工作其效果被公众“言中”,真的是沦为一场秀。
钟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