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证监会(SEC)批准提高了反向并购企业在美国上市门槛的新规定,中国企业赴美上市降至“冰点”,而中国CC;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href="/Page/Caijing/key_hikeji/gainiangu.html" target="_blank">概念股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阴影之下,“跌跌不休”依旧,未来方向未明。
然而从具体的数字上看,历时近一年的对中国概念股围猎的风潮似乎已经接近尾声,做空已经渐退。沃特USX中国指数已经从今年9月的谷底反弹15%,回到2010年6月时的平均水平。而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百度、新东方等公司,已经从三季度最低点上涨40%以上。
加拿大亿天证券执行董事郑卒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财商》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概念股的表现不甚理想并不影响投资者对这个群体的关注。部分被“错杀”股票的下跌正好为慧眼识宝的投资者提供了难得的入市时机。
机构踊跃调研中概股
近期,有市场分析师向记者透露,寻找被“错杀”、价值被严重低估的中国概念股,已经成为热衷于投资在美中国概念股圈内共同的话题。
一位QDII的基金经理就告诉记者,自从“浑水”公司掀起做空中国的概念股的浪潮后,他就一直在寻找被“错杀”的股票,而且从中发现了不少的投资机会。
从目前的情况看,市场的活跃是从各种机构又踊跃地展开对中国概念股公司的调研活动开始的,而首先启动对中国概念股公司调研活动的是那些具有地理上的便利,而且能及时捕捉中国概念股公司基本面变化的中国本土机构和海外华人投资机构。
郑卒指出:“事实是,近年来每一波中国概念股行情启动之前,率先进场的往往都是中国的私募或海外华人私募。从2003年网络股泡沫破灭后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新浪、网易的崛起,到2006年百度开始发力,以及2009年金融危机后的中国概念股行情,无一不是华人背景的机构捷足先登。他们跟纯外方机构相比,往往要快好几拍。”
一位近期对中国概念股展开调研的私募基金经理表示:“每个市场的上市公司都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关键是投资者自己要心中有数。那些受质疑的中国概念股,其实通过深入调研,就可以发现一些很离谱的现象,从而甄别出好坏来。”
的确,谁是“好苹果”,谁是“坏苹果”,明智的投资者自然心中有数,但目前海外的一些投资者却似乎依然对中国概念股保持着谨慎的态度。
海外机构投资者在中国概念股实例中,最易让人联想到的就是保尔森曾经因为嘉汉林业的股价暴跌致使公司至少亏损了33亿加元,很难说像保尔森这样的大投资者是否依然对中国概念股心有余悸。
不过郑卒认为:其实,保尔森将对嘉汉林业的投资内定为投资失误,之后他们会用一系列制度来规避跟中国有关的投资。比如他们会将头寸控制在非常低的一个水平。这种内部的制度往往会有一定延后性,不过,当中国概念股的表现回暖之后,他们的态度也会慢慢地转变。
雪球财经驻美首席代表江左夷吾则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大部分美国机构投资者只有百分之三到五喜欢进行和中国相关的投资。市场中肯定一部分人看好,一堆人看坏,还有一部分人是骑墙派。当事情起了变化之后,看到别人害怕,这个时候肯定会有人想抄底,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