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业在“十一五”时期取得重大进展,为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十二五”时期,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推动下,我国物流业仍将处于总量扩张期,增速将以平稳为总的基量扩张期,增速将以平稳为总的基调。“十二五”末期,要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回顾
-
,壮大企业规模与实力。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物流领域。支持物流企业一体化运作、网络化经营,在专业服务领域做强做大。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扶持引导中小物流企业健康发展。
第三,整合物流基础设施资源。整合现有运输、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资源,加快盘活存量资产,加强各类物流基础设施的衔接和配套。扩大铁路和水路干线运输比重,发挥公路集疏运与城市配送的功能,积极发展多式联运。根据货运中转、商品配送和生产需要,合理布局物流园区,完善中转联运设施,改造和建设一批现代化的配送中心。加强铁路、机场、港口、码头、货运场站等物流节点设施建设,通过整合优化,协调发展,发挥整体效能。国家应该像对待供水、供电和城市公交系统那样,支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重视区域、城乡和国际物流。按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要求,促进区域物流发展。积极推进不同地区物流领域交流与合作,引导物流资源跨区域整合。进一步完善城市物流体系,注重农村物流系统建设,加快发展农产品物流和农资物流。围绕产业园区、商贸园区、物流园区布局物流功能,推动物流集聚区发展。扩大物流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运作模式和技术装备。构建与周边国家和其它国家有效衔接的物流网络,增加货物贸易中的物流服务比重。为我国工业企业、商贸企业和工程企业“走出去”提供物流服务,逐步建立适应全球化环境的国际物流体系。
第五,支持物流技术创新应用。紧紧把握新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大力提高物流科技和信息化水平。密切关注新兴技术、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领域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加快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引进消化吸收和集成应用的步伐。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更好发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对物流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进物联网应用,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建立和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支持物流业一体化运作。
第六,鼓励物流绿色化运作。加快转变物流运作模式,全面推进绿色物流发展,引导物流企业加快选用节能环保车辆、新能源汽车和物流设施;加强物流信息互联互通,优化运输组织,减少资源闲置和浪费;扶持发展集装单元技术,积极推广甩挂运输和多式联运;加强绿色物流评价,运用政策杠杆调动企业节能环保的积极性。大力发展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事故等突发性事件所需的应急物流,尽快形成应急物流体系。通过开展回收物流、逆向物流,优化废弃物、返退货的收集、运输、循环利用、最终处置方法,加快构建低环境负担的循环物流系统。
第七,努力营造体制和政策环境。进一步强化综合协调机制,形成支持物流业发展的合力,为物流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物流业立法问题,为物流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坚持物流业市场化改革和体制创新,着力构建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物流市场体系。加强物流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从保护产业公平竞争和国家经济安全出发,研究制定物流产业安全的相关规则。
第八,加强行业自律和基础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着力做好行业基础性工作。继续完善行业统计制度,加强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的统计调查工作。有序推进行业标准化工作,按规划做好物流标准制定和已有标准的宣贯工作。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促进信用资源整合和共享,搞好行业自律。完善物流人才培养的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推进产学研结合。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