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国旅游发展前沿峰会暨巅峰智业集团成立10周年庆典上,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魏小安提出了未来“文旅一体化”的趋势,强调在政府主导的文化热潮中,文化旅游将成为文化产业的重点。
文化旅游是近年来出现并流行的一个名词,多指旅游者体验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过程,更具体点说,是一种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迹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它体现的是旅游和文化的融合,是我国近年来政策大力支持的一种旅游形式。
此前,《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在鼓励积极发展专项旅游市场方面,就提到要深度开发文化旅游。“依托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加强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合理利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开展文化观光、文化体验、旅游演出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全国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引导各地积极开发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建设旅游文化街区、文化创意旅游园区、旅游文化综合体等一批文化旅游示范区。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
不仅如此,除了今年1月1日国家层面推动的“中华文化游”外,各地开展的文化旅游活动数量也猛增。仅仅11月,就已经有福建湄州,安徽黄山、宣城,浙江雁荡山,贵州梵净山等多地举办了各种活色生香的文化旅游节活动。然而,在热闹的活动之外,如何确保“文化旅游”不是一种生硬的贴标签行为,而是由内而外的开发举措,的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魏小安说:“文化是创造出来的,不是打造出来的。”他认为,旅游工作者要比文化工作者更重视文化的挖掘,要比城建工作者更重视城市特色的营造,要比环境工作者更重视环境的绿化与美化,要比文物工作者更重视文物的保护,这样才能保证文化与旅游的强强联合。
如何创造?不少业内专家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中国旅游研究院研究院胡抚生表示,要加强文化旅游的市场需求导向。“让市场自主来调节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方向,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培育一批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旅游集团,实现旅游产业市场开发”。《中国旅游报》总编高舜礼也强调,要真正树立产业经济的观念,根据市场的需求做文化产业的开发。此外,也有专家提到“探索文化旅游业新的商业模式”、“关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短板”等。
北京交通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皇甫晓涛说:“变文化资源为文化资本是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也指明了文化旅游将成为未来文化产业重点的路径所在。但是在这之前,关于“文化旅游”那些事儿,还需要更多的群策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