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乳业新国标发布,它被指“倒退25年”。参与乳业国标制定的专家称,乳品新国标初稿由蒙牛、伊利及光明集团等起草;送审稿中,菌落总数、蛋白质含量两项关键性标准被“莫名”推翻。专家呼吁卫生部公开定标过程。
在此之前,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反映中国乳业行业标准是“全球最差标准”,因为“被个别大企业绑架”,现在才知道,岂止是“绑架”啊,简直就是奶业巨头直接操刀的。旨在约束乳品企业的管理标准,简直就是“与虎谋皮”:“巴氏奶标准初稿的起草单位是蒙牛乳业集团,生鲜乳标准由伊利集团起草,酸奶标准则由光明集团起草。”
讨论形成的“生乳菌落50万个、蛋白质2.95克”的标准,到公布时一夜之间变成了“生乳菌落200万个,蛋白质2.8克”,谁投下了关键的一票,没人知道。标准降低只是问题的一面,同样严峻的是,一个堂而皇之、公开立法的工作,最后还是
没有摆脱“暗箱操作”的指责。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公然的忽悠,恐也不过分。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此前那些“低标准是为了保护奶农”“低标准符合国情”之类的说辞,都变得苍白无力。
乳品国标的制定过程,“召开工作会议20余次,草案公开征求意见60天,其间共收到国内外反馈意见2000余条。”形式做得很足,姿态摆得很够,表面工作做了一大堆。可问题是,所有形式不能被临门一脚彻底否决掉——如果只是为了“开门立法”的表演,这些形式还有什么意义?
一个错误的立法过程,等于是在污染一个水源。立法者偷懒地让乳业巨头做国标的底稿,已经播下错误的种子;最后一刻漠视专业讨论、共识观点,向乳企和短期利益妥协,再次播种下错误的种子。到底要让国人付出多少代价,现在还难以评估。我们知道的是,开门立法、民主立法,不是做做样子的,表面文章可以做一大堆,只有形式没有内容,不过也只是新瓶装旧酒。《人民日报》报道的乳品新国标立法真相,让民众很是寒心,唯有在此基础上彻底公开博弈过程与会议纪要,还原真相再次凝聚共识,才可以拯救一个行业标准,也拯救一种开门立法的公信。
乳业新国标 “倒退25年”?
2011-11-30 05:45:36 来源: 评论:0 点击:
2010年3月,乳业新国标发布,它被指倒退25年。参与乳业国标制定的专家...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乳企否认绑架乳业新国标网友:不公平不如没国标
下一篇:乳品新国标岂能兑“三聚氰胺”
分享到: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