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内空气质量将有规可循
乘用车内空气质量如何评价这一环保议题终于迈出关键一步。近日,国家环保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下称《指南》),《指南》将于明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
《指南》前言介绍,该标准规定了乘用车内部分苯系物和醛类物质的浓度要求,这是中国第一次就乘用车内空气质量发布相关标准。
上海苍穹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润中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汽车生产企业应该对车内污染治理承担第一责任。也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指南》非强制执行标准,车内空气质量检测条件较为复杂等原因,《指南》究竟能够收效多少尚难预料。
新规破冰
《指南》的发布方表示,该标准规定了车内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和丙烯醛的浓度要求,主要适用于销售的新生产汽车,使用中的车辆也可参照使用。《指南》发布方同时称,制定乘用车空气质量评价标准的目的是为了贯彻《环保法》、保障人体健康、促进技术进步。
中国室内环境监测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国家室内环境与室内环保产品质检中心主任宋广生就《指南》对中新社表示,新车内空气污染问题与汽车生产工艺和材料密切相关,个别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采用了有污染的胶粘剂、阻尼片等有污染的材料,成为车内空气污染的主要问题,《指南》可以有效提高汽车生产企业对材料的选择和控制程度,有效处理消费者由于车内空气质量问题引发的司法案件,保护消费者的产品质量权益和生命健康权益。
由车内空气质量引发的环境健康风险不容忽视。环保部组织的相关检测发现,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乙苯、甲醛、乙醛和丙烯醛在车内空气中的检出率高达98%,而这些物质对消费者健康会造成巨大威胁。
全国乘联会一位研究人员对中国经济时报表示,综观世界各国对于汽车产品的环保要求,基本涉及排放、油耗、有毒有害物质、报废回收和空调泄露等几个方面,其中车内空气质量是最受关注的部分。“因为其他几个方面都不会对消费者产生直接的健康影响,但车内空气的有害物则会被消费者直接吸入呼吸道。”该人士表示。
该人士进一步解释称,车内空气质量状况与车辆制造工艺、零部件种类等有直接关系,影响较大的有汽车仪表台板、门内饰板、地毯、顶棚、汽车线束、座椅总成等。
为何这项标准主要适用于销售的新生产汽车,该人士介绍,车辆从制造完成到进入库存、运输,乘员舱都处于与外界环境隔绝的密闭状态,车辆储运的过程根本不足以充分释放和清除车内挥发性有机物。而车主开始使用新车的时候,也是车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浓度最高的时期。特别是,虽然现在有各种声称能够消除车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但是其有效性往往难以验证。